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消解网络谣言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课题。本文通过研究网络谣言产生和扩散的背景与根源,剖析其本质,厘清其传播流程、传播规律和传播机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网络谣言是什么、怎么生成以及如何传播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应对网络谣言的预防、控制和治理策略,以期最大限度地消除谣言,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 本文首先对网络谣言产生的根源与扩散的背景进行了梳理。网络社会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无限扩展性特点,使得网络谣言得以迅速、广泛地在网络空间中生成和散播;符号消费社会的日趋成型,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符号消费者”,亦即造谣者、信谣者、传谣者乃至所有互联网使用者,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这场由网络谣言掀起的符号狂欢活动中;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结构激烈变迁所带来的“马太效应”,造成社会阶层两级分化愈发严重,不仅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也使得位于权力中心的官方话语与处于边缘状态的民间舆论形成互相对峙的局面,网络谣言由此而滋生、蔓延。 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从两个层面归纳出网络谣言的本质:一方面,从话语与权力关系角度而言,网络谣言是由复杂符号按照一定的符码构建而成的文本或话语,它表征了“市民社会”的某些意识形态,是边缘话语消极抵抗主流话语的一种”反权力”行为;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文化符号场域视角来看,网络谣言作为一种畸变的舆论,实质上是文化符号场域中边缘化的“标出项”,与占据中心地位的“非标出项”,即权威符号和主流话语等,形成相互对立的态势,而文化“中项”的迅速偏移,使得网络谣言实现“标出性历史翻转”,“逆袭”为文化符号场域中的“非标出项”,获得多数人的普遍认同,结果不仅造成网络谣言迅速蔓延与大面积暴发,也令被挤压到边缘位置的权威机构和主流媒体丧失了原先的话语权,“辟谣”的难度亦随之增加。 再次,借助传播学、符号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分别阐明了网络谣言的信息传播流程、四个传播阶段,网络谣言的符号表意接受原则、谣言携带的“神话”色彩和对社会“原型”的有意无意的征用,以及受众对网络谣言的认知、解释和接受过程。 本文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消除网络谣言,故在厘清网络谣言的本质和传播特点之后,结合网络谣言产生和扩散的具体社会背景,给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积极应对网络谣言,需要社会管理者、政府机构、媒体和互联网使用者等各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唯有此才能够从根源上消解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减轻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构建起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公共意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