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伦理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归根到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该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推进,应该也只能靠共同发展来解决。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全球共同利益,更关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利益和人民福祉。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基本需求。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少、人均排放低,目前受发展水平所限,缺少资金和技术,缺乏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承担着大量转移排放。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上,联合国国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确立了五个基本原则,这五个基本原则阐明了国际社会应当遵守的基本伦理规则。然而各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立场也各不相同,它们提出的四种排放指标背后反映了各国面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差异。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必须准确定位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它既关系到当代中国当下发展的现实,更关系到人类以及中国自身发展的命运。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问题上,中国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以及当代因应对气候问题的错误认识可能承担的灾难,在这之间必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中国必须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坚持发达国家先减排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原则,在综合考虑发展与公正,人类责任与风险防范等价值之间,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能够为大多数国家认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观念。因而,中国要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科研、教育等问题,克服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伦理局限,努力使中国的气候伦理为世人广泛的接受。中国要探索国内碳市场,探寻适合本国技术发展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进一步完善气候伦理的基础,从根本上夯实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