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总是能够提升人的人力资本,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人获得较高的工资,并进而提升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一种传统的朴素认识也认为,教育总是能够给人以知识和能力,能够彻底改变人的处境,所谓“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一种被称为“因教致贫”的现象的出现对类似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并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困惑。 社会实践的发展证明,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总是能够提升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表述是错误的,“知识改变命运”也存在一个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发生在教育消费过程结束之后的。但是仅此似乎并不足以解释“因教致贫”现象为何会出现,也不能消除人们对教育价值的怀疑,即:既然接受教育不仅不能改变甚至只是改善自身处境,反而可能陷自己于更加不利的境地,那么接受教育的意义从何体现?更重要的是,“因教致贫”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影响是现实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这有可能导致学校教育吸引力的削弱,引发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从而促使个体及其家庭修改甚至放弃原先的教育投资计划,进而引起辍学率的反弹。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尤其西部地区,“因教致贫”的这些消极后果已经得到显现。 在地区发展水平各异,阶层差距呈扩大趋势的背景下,“因教致贫”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存在的不合理性。“因教致贫”的不合理性可以从其消极影响中看出,也体现在导致其产生的原因上。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成本分担不合理,家庭承担比例过高。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法律规定的缺陷和政府职责的错位,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则可以从教育投资边际效益低下和科学合理学费标准的缺乏等方面寻求解释。其中政府职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错位集中体现在三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失衡和“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机制上。 第二,教育收费行为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不规范的教育收费行为源自不合理的成本分担,尤其是中央政府职责错位导致的教育发展困境。教育收费中存在的“暗箱操作”和“一费制”的实施也促成了不规范的收费行为的出现。 第三,个体及家庭教育投资的偏差,主要包括教育选择的盲目性和赌博心理。对个体身心发展要求的忽视和教育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教育选择的盲目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育发展失衡(包括教育市场的分割)的现状和教育成本的日渐高昂对农民子女受教育机会的限制及教育权的剥离,农民子女就业保障的日益缺乏,城市对农村尤其农村流动人口的排斥等因素使教育赌博成为一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