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作物的抗旱机理十分复杂,受多基因控制,而角质层蜡质在作物抗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与蜡质相关的一些基因及其功能仍未知。本试验选用EMS诱变获得的大麦蜡质缺失突变体MB-1-5,以甘啤6号为对照,通过鉴定表型及测定相关抗旱性指标探究蜡质对植株抗旱性的影响。其次,利用甘啤6号和大麦蜡质缺失突变体构建F2分离群体,利用SSR标记方法对蜡质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寻找与目标基因连锁的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表型观察发现甘啤6号叶鞘与稃壳表面被一层厚厚的白粉状蜡质包裹,形成致密的蜡质层,而蜡质缺失突变体MB-1-5的表面仍呈现亮绿色;二者在叶片上无明显区别。2.干旱胁迫下,甘啤6号与突变体MB-1-5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灌水,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灌水。且干旱胁迫任一时期内甘啤6号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突变体,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突变体。3.利用甘啤6号和蜡质缺失突变体构建了F2分离群体,筛选SSR多态性标记,初步构建大麦遗传图谱,寻找与蜡质基因连锁的标记。1)通过亲本共筛选了53个SSR多态性标记,初步构建大麦遗传图谱。该图谱共覆盖大麦基因组1721.6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32.48 cM,每条染色体标记数为3-13个之间。2)大麦染色体1-7H上共发现8个与蜡质基因相关位点,分别位于2、4、5、6和7H。其中在5H有一个位点位于标记EBmac0096和Bmag0387之间,且与标记EBmac0096的遗传距离为14.1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