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扫除了大量的文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少民族地区的学员脱盲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巩固提高而出现复盲的趋势,同时,新的社会形势对民族地区的扫盲后继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巩固民族地区扫盲成果,提高学员的知识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针对当前民族地区扫盲后继续教育研究不足的情况,本研究以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为个案,通过实际的田野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当前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终身教育理论和多元文化理论,对民族地区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概念、内涵、目的、标准、内容、形式、监测与评估等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期在理论上能丰富和发展有关扫盲教育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中能增强人们从事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论文的主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扫盲后继续教育状况的田野调查
目前澜沧县的扫盲后继续教育主要依托于县、乡(镇)、村三级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利用各乡(镇)、村的小学和中学,结合“整村扶贫”项目,举办一些长期/短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扫盲巩固提高班、农民业余小学(高小)和初中补偿教育班来进行,内容主要以巩固识字为主,兼有少量的技术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对扫盲后继续教育内涵和目标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内容不够实用、形式不够灵活、方法比较单一、尚未形成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
第二部分:民族地区扫盲后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
通过将扫盲后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扫盲教育进行辨析,笔者认为扫盲后继续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扫盲教育基础上,兼容业余初等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它既是扫盲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实施成人初、中、高等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属于成人基础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范畴。
民族扫盲后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巩固扫盲成果,使人们获得基本的文化知识、基本的实用技术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对民族传统习俗的理性态度,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人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标准分为巩固的标准和提高的标准两部分。我们采用国家规定的“复盲率不低于5%”的要求作为巩固扫盲成果的标准。提高扫盲成果方面的标准则无法统一,在确定其标准时,应把握动态性、层次性、差异性和具体性的原则。
民族地区扫盲后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遵循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发展性和民族性的原则,主要包括基本的读写算、实用技术、家庭生活常识、经济与收入常识、卫生保健常识、民族历史文化常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竞争意识九个方面的内容。
民族地区的扫盲后继续教育可采取分层次集中办班、分散包教包学、举办不定期文化技术培训、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和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各部门联合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等形式进行。
扫盲后继续教育的监测和评估应遵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整体性的原则,对活动的准备情况、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它们对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起着鉴定、导向和调控的作用。
第三部分:民族地区扫盲后继续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提出了“反思行动”和“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两种值得借鉴的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最后,对研究进行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