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湿地资源的利用模式多样,作为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比较合理的模式。为了方便研究,“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一词在本文中特指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本文在收集221处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的方法和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估,并针对其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数量占到总数的68.78%;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建设重心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区域以及淮河流域,其建设重心与我国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基本一致,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的布局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东部季风区,这一区域的地势、降雨和气温有利于湿地的形成和湿地动植物的生长;本文利用“旅游圈”分析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布局,其中有83.71%的资源分布在小尺度旅游圈;本文选取5个变量对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聚类,各类别资源在空间上表现出较明显的聚合特征。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以国家湿地公园为多数,湿地类型以河流型与湖泊型为主,这两类占总数的56.1%;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高峰与湿地保护、建设的政策出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其建设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建设初期(1986年-1995年),建设停滞期(1996年-2000年),科学规划建设期(2001年-2005年),大力发展建设期(2006年-2010年),每个阶段在空间、资源类型建设上的侧重有所不同;本文针对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在生态环境、空间布局、宏观管理以及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保护,合理利用;增加投入,东西平衡;制定法规,科学管理;完善功能,持续建设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