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包含经济、健康、生活质量等的社会福祉指标已成为了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新标准,但是农村贫困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民福祉水平整体偏低,发展经济是提升农民福祉水平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态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因此,在保护好生态系统的同时,如何提升农民福祉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为研究区,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方式获取的406份农民调研数据,对研究区的农民特征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农民福祉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农民福祉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利用因子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民主观福祉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民福祉—生态系统服务耦合模型,以此来评价农民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协调程度。最终得出结论:(1)商州区农民福祉水平整体偏低,各项福祉指标中,自身特征、家庭特征、收入、住房四项福祉指标的空间差异较小;而地理特征、医疗、教育、政策和资源供给五项福祉指标则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以地理特征福祉指标最为突出。(2)从2005年到2015年,商州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幅为8.41%,从生态系统服务的结构来看,园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三年里所占比重均在80%以上,且呈继续增长趋势,因此在城镇建设中要重视园地的保护。在各项服务功能中,价值最高的是气候调节,其次是水文调节和土壤保持。(3)生态系统服务中的维持生物多样性、美学景观、维持养分循环、土壤保持、原材料生产、水资源供给和食物生产与农民福祉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依次增强,2015年商州区农民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协调度类型为轻度失调生态损益型,农民福祉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均处于较低水平。(4)恶劣的地理条件和不佳的健康状况是导致农民主观福祉偏低的主要因素,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良好的健康状况、较多的劳动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享受到扶贫政策的农民都有较高的主观福祉。(5)开展针对性、多渠道的扶贫工作,对当地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发掘本地能人,发挥带动作用,对当地有劳动力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完善各项基础服务设施能有效提升农民主观福祉。本研究所做工作可为解决农民脱贫、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提供一定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