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隋代陆法言的《切韵》起到宋代官修的《广韵》止,《切韵》系韵书经历了四百余年的时间,各种版本所反映的中古语音系统大同小异,既一脉相承,又每有增减调整,对《切韵》系韵书共性的“大同”方面固然需要把握,其中的“小异”亦不容忽视,藉着前后版本之间的不同现象,可以观照隋唐五代宋初时期中古语音的演变以及时人对中古音系的认识的发展。本文从声纽、增韵和韵次三大问题着眼,比较《切韵》系韵书前后各本的同异,从而考察中古时代的汉语语音及其认识的发展变化。在声纽问题上,一方面《切韵》系韵书早已完成了对音系中的声类的分析和归纳,继而逐步感知区分出声纽发音部位的同异和远近,声纽认识成绩斐然,但相较而言仍远逊于韵类和声调,这种认识的相对滞后性与《切韵》系韵书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风尚息息相关。在增韵问题上,王仁昫撰《刊谬补缺切韵》在《切韵》的分韵基础上增添了严韵系的上、去二声调上的韵部,并非只为填补空缺的画蛇添足之举,而是对中古时代严、凡两韵系语音分化的揭示,《广韵》和《集韵》的韵部同用关系之变化以及严凡语音的历时发展和方音分化等方面均可得以印证。此外,孙俪编《唐韵》分别从真、寒、歌三个韵系中区分出谆、桓、戈三个韵系共11个韵部,孙氏区分这三组韵部乃是对它们之间主元音差异的披露,晚期《切韵》系韵书文献、现代汉语方言的韵母分化以及音理演绎分析等资料均可提供证据。在韵次问题上,韵簇的存在表明《切韵》系韵书编者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系统化认识,其编排韵部是遵循语音相近类聚的规律进行的。《切韵》系韵书的韵次格局可以归纳出分别以《王三》、《王二》和《广韵》为代表的三种,不同的韵次反映韵书编者不同的语音观念和认识发展,其中以入声韵次的特殊性尤为突显,通过梳理中古四声相配认识的发展历程,引出对中古入声的性质及其在四声学说中的位置的反思:入声本质上是一种带有唯闭不破塞辅音韵尾的一种韵母结构形态,传统四声说中入声与平上去三个声调相提并论其实是横跨了韵母和声调两种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