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经世致用,是中国文人行文的基本准则。唐宋散文八大家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军人物,为儒者宗,文章为主流思想和主流社会服务既是其宗旨,也是其特色。维护当世政权统治,捍卫儒家道统思想,是八大家共同的文艺思想,也是八大家诗文的共同特点。而也正是基于此,八大家文章受到后代文人士大夫的提倡和推崇。 佛教发展至唐宋,已基本上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八大家虽以弘扬儒教为己任,但也并未将佛教一概否定,佛教中可资利用的部分,也并未拒之门外,在传世诗文中留有很多痕迹,说明佛教还是对其形成了较大的影响。经过对唐宋八大家传世文集按文体分类、辨析,把涉佛文体归类观察,在共性的基础上,将特点显著的部分按人物划分章节,若韩愈以文为诗与佛教偈颂,若柳宗元动物寓言与佛经故事,若欧阳修之斋文及碑志,若曾巩之寺庙祈文及寺院建筑记,若王安石与苏辙之唱佛词,若苏轼之故作迦语,构成了本论文的第一部分。 在收集、辨析唐宋八大家涉佛文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了其对寺院文化的接受,以及结交僧人朋友的材料,在整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逐渐感觉到,佛教对八大家的影响,其实就是通过这样一些寻常的、每一个士人都曾有过的事情渐渐形成的。由于资料之浩瀚、繁复,在论文中只是择取了几个侧面,以期窥见其全貌。 佛教以抄经为功德,在全社会大量复制、积蓄释典,以达到传布之目的。由于此种原因,唐宋社会最易寻到的书籍即是佛经,没有阅读过佛教典籍的士人几乎是不存在的,抄写佛经者也不乏其人。另外,抄写书籍具有规范文字、练习书法等实际应用价值,不具备一手出众的书写本领,会造成社会交往困难,甚至为士人耻笑。鉴于佛经之抄写在当世的重要意义,拙文亦作考论。 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唐和北宋初年两个文人群体,其与佛徒交往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其所结交的僧友时有穿插,一个人的方外友也同时是另一个人的友人;第二,中唐时期的领军人物韩愈,与宋时的领军人物欧阳修有诸多可比之处,甚至连佛门演绎的皈依故事都大同小异。这两个特点也是本论文所关注的地方。 科举取士的积极意义是给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使得知识普及迅速展开,但其消极之处也正是使这些士人闲置,造成知识浪费。本章节要考察的是待选、致仕阶段,仕宦、贬滴阶段的交游现象。知识分子的游历,造成唐宋社会特有的人员流动,其流向必然是名山大川、古刹禅院。佛教寺院利用这种动向,刻意增加寺院的文化气氛,营造由“寺壁诗”与“寺壁画”、“寺壁书”构成的所谓“三绝文化”,而“寺壁诗”与“寺壁画”、“寺壁书”也正是士人感兴趣,并以之激发创作灵感的文化现象。 佛教的影响触及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幼年时期的教育也不免受到佛教文化的熏习。而佛教似乎更适合中年以后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可以成为晚年人们精神生活的补充,所以晚年阪释是唐宋士人中常有的现象。实际上佛教在中国并不否定人生积极的社会意义,将注意力放在人生早、晚两个阶段确实是佛教的聪明之处:早年的启蒙教育会影响人一生的思想行为,而晚年的态度和倾向又会反过来施加给后代,在以家庭传授为主要教育形式的中国,这不失为一种一劳永逸的传教方式。此外,佛教带来的轮回观念,在唐与宋的士人中有两种不同的关注形式:唐人喜言来生,宋人好语前世。唐人喜言来生实际是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信心,而宋之关注前世,人生态度似更积极,价值取向也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