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归自然思潮的驱使和人们对传统旅游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背后所隐藏问题的反思,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态旅游的诞生。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研究,是综合检测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良好运行状态的一个比较简便、实用的方法。因此研究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绩效及其评价体系等对丰富和完善生态旅游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首先对生态旅游理论和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结合专家访谈和对前人资料的分析,以南太白山景区为案例,提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通过分析调查,获取并整合了相关自然景区研究数据,通过咨询专家,对指标进行了筛选,构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共有33个要素,即33个指标,分三个准则层,社会、经济和环境;社会有两个指标层:社会环境和生态旅游区与社会的协调度,共有9个要素;经济有两个指标层:生态旅游区建设和生态旅游区经营开发收益,共12个要素;环境有两个指标层:主要环境指标和景观质量价值,共12个要素。然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专家咨询并整合相关的自然景区研究数据,本文对各指标要素的赋值和评判标准尽可能做了量化处理,建立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标准。
本文还提出了生态旅游区绩效指数的概念,即衡量生态旅游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指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分别求得各生态旅游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绩效指数。通过对陕西南太白山生态旅游区绩效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各生态旅游区的内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指数发展并不平衡。因此本文认为南太白山生态旅游区可分为三大类:①效益型生态旅游区,如老县城景区,厚畛子--万泉沟,沙梁子景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在一个统一体中良好运行;②生态效应型生态旅游区,如三河宫--拔仙台,大蟒河--殷家坪、八斗坪--老君岭,环境绩效明显高于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③非效益型生态旅游区,如钓鱼台--大树沟,跑马梁景区,它们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相对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