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由形式主义的首要代表和主要发言人什克洛夫斯基(以下简称十氏)于1916年在其著名的论文《作为艺术的手段》中提出。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纲领性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什氏在批判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这一观点时,写下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名言:“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什氏对艺术的目的、艺术程序以及艺术是什么等重大问题的回答,而其中“陌生化”正是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正值俄国形式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之时,一位19岁的俄国少年却由于政治原因离开故土,开始了自己此后漫长的流亡人生。这人就是享誉当今世界文坛多才多艺的文学巨擘—弗拉的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而他的《洛丽塔》,这部有着传奇色彩且为纳博科夫本人带来声名利益的小说,自其1955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广富争议,广为研究,且广为翻译流传的佳作。这种趋势至今仍方兴未艾,吸引这一批批学者及文学爱好者积极探索。此文将在前辈们对纳氏作品形式主义批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文本,尝试将“陌生化”理论应用于《洛丽塔》,通过戏仿和诗意的语言两大艺术技巧来阐述“陌生化”效果如何产生并作用于《洛丽塔》;在此过程中纳氏独特的艺术观及审美观如何体现;读者的常规思维如何被打破及艺术感受如何获得。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使读者对《洛丽塔》的不朽艺术魅力有着更为独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