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城市,是连接大城市和乡镇农村的中间地带,是发展地方区域经济、带动农村发展的龙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居民对公共体育场馆的需求越来越高。公共体育场馆是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组织一定的体育训练和竞赛以及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合理布局不仅会带来即时的利益,而且会给当地带来后续的福利,并且会避免出现场馆的占用、挪作他用、废弃不管的现象。本研究以中小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以场馆布局为研究重点。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在国内外城市体育场馆建设与布局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中小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合理布局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中小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合理布局的理论模式。最后以邹城市为例,对论文的研究进行论证,得出如下结论:1、截止到2012年,我国各类公共体育场馆现已达到110多万个,主要分布于大城市及其以上级别的能够举办大型赛事的城市,中小城市相对不足。2、中小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大城市的补充,其公共体育场的选址布局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相对独立的规划问题,而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现有体育设施、经济、交通、环境等多层面上的问题。3、伴随公共体育场馆的大规模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场馆分布不均衡;场馆的利用率不高。其中公共体育场馆的选址布局问题实为重要,具体体现在:选址与城市的发展不协调,忽视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交通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等不和谐。4、本研究在公共体育场馆选址的原则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中小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因素,使公共体育场馆的选址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使其最大化的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化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的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5、通过对公共体育场馆布局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邹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布局规划上充分考虑了场馆的利用率和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从长远利益出发,在选址上更加合理。但结合整个城市的区域划分来看,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需要增加,其布局仍有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