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ARB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ang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平来观地察这两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进一步了解ARB类药物是否更大程度上逆转高血压患者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未服用过任何降压药物的5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160mg/d)26例和氨氯地平组(5-10mg/d)26例,各自接受16周的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血压,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法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并同时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浓度水平。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仅检测1次上述各项指标。结果:1.所有受试对象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吸烟、心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两组高血压患者在SBP、DBP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压治疗16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且血压下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降压治疗前,两组高血压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NO浓度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ET-1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高血压患者之间上述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降压治疗16周后,两组高血压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NO浓度水平显著升高(P<0.01),ET-1浓度水平显著降低(P<0.01);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组改善FMD、降低ET-1浓度水平和升高NO浓度水平比氨氯地平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在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FMD较对照组减弱、NO浓度水平降低、ET-1浓度水平升高,提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降压治疗16周后,FMD、NO、ET-1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说明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均能在有效降压的基础上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3.降压治疗16周后,缬沙坦组在改善FMD、升NO水平、降ET-1水平均较氨氯地平组显著,表明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优于氨氯地平。这提示我们ARB类药物相比钙通道阻滞剂能更大程度上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探讨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Active Balloon Protection Technology,ABP)与传统单纯导丝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边支保护作用的效果。方法:回顾2008
目的:主要观察急性心肌缺血作为伤害性刺激诱发心肌损伤时,孤啡肽在背根神经节、脊髓、心肌和小肠组织内的表达变化,并观察预先给予吗啡、艾司洛尔、罗哌卡因等药物干预的效
背景: 子宫腺肌病(AM)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渐年轻化,其有效治疗仍以子宫切除为主,药物治疗效果不甚满意,如何满足年轻患者的生育要求,保留子宫成为治疗的棘手问题。1999年
本文探讨了EGCG对顺铂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应用不同浓度的EGCG和顺铂作用于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下,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和肾上腺髓质素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观察杏丁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和肾上腺髓质素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