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平来观地察这两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进一步了解ARB类药物是否更大程度上逆转高血压患者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未服用过任何降压药物的5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160mg/d)26例和氨氯地平组(5-10mg/d)26例,各自接受16周的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血压,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法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并同时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浓度水平。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仅检测1次上述各项指标。结果:1.所有受试对象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吸烟、心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两组高血压患者在SBP、DBP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压治疗16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且血压下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降压治疗前,两组高血压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NO浓度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ET-1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高血压患者之间上述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降压治疗16周后,两组高血压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NO浓度水平显著升高(P<0.01),ET-1浓度水平显著降低(P<0.01);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组改善FMD、降低ET-1浓度水平和升高NO浓度水平比氨氯地平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在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FMD较对照组减弱、NO浓度水平降低、ET-1浓度水平升高,提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降压治疗16周后,FMD、NO、ET-1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说明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均能在有效降压的基础上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3.降压治疗16周后,缬沙坦组在改善FMD、升NO水平、降ET-1水平均较氨氯地平组显著,表明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优于氨氯地平。这提示我们ARB类药物相比钙通道阻滞剂能更大程度上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