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颅外段颈动脉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中的作用,同时观察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治疗作用。 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月期间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患者120例为实验组,选择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匹配的非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采用临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实验研究发现,实验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显著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中,对斑块部位、性质的亚组研究得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p<0.05);同时在MMP-9的水平方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也显著低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p<0.05)。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p(a)、TC、LDL-C、HbAlc以及MMP-9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组的上述血液指标与其它各组相比,明显下降,在治疗14d后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组的各项指标最接近正常值,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MP-9是引起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参与出血性脑梗死发生,是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对出血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的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