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增强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社会转型深刻地塑造了当前的国内形势,形态固化、主体单一、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渐向形态开放、主体多元、协作互动的现代性社会结构转变。非公有制企业的增长带来经济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流动党员,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造成了冲击。所以,在新形势下,党如何应对非公有制企业存在流动党员这一挑战,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将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本文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市H社区作为调研地点,研究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制度和机制。首先,本文考察中国共产党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原因,认为除了非公有制经济在近些年来的快速增长之外,单位党建模式无法适应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以及对苏联解体时期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涣散的反思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如若不能在非公有制企业当中解决流动党员的组织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将面临组织涣散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之后布局“组织全覆盖”的逻辑起点。本文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挖掘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格局和机制,解剖社区党工委这一行动单元,并对不同情况下党组织建立的多种方式进行阐释。社区党工委的行动策略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组织全覆盖”工作时的灵活性和行动力,反驳了西方学术界认为中国共产党组织能力正在弱化这一见解。最后,本文在考察了基层党组织建立过程之后,分析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在建立之后必须实现相应功能才能激活组织活力,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党员党性教育的层面,走向企业和社区,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在社区党工委的支持下,基层党组织推动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实现了企业内党政工三方的和谐。同时,基层党组织还深入社区,贴近社会需求,培育社会资本,为建设社区共同体创造条件。但是,党建队伍人员配备不足、资源投入过少、格局和体制存在困境等问题也不容小觑,制约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