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是古代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根据文献可以推断,明清时
期(特别是清代)戏场建筑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据山西省文化部门在“文化大革命”后
普查报告的记载;“仍存清代以前的庙台2887座”。河北省张家口地区1958年有关部门统计,当
时保存明、清时代的戏台有2000多座。现在中国各地仍存为数不少的戏场建筑。这些戏场别具
一格,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是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戏场的研究大多仅见于为数不多的散篇文章,以及若干戏曲史的专著。
近20年来,戏曲界和文物考古界对戏场的研究开始重视,有大量相关论文发表,一些论著也陆
续出版。但是相比之下,建筑界对传统戏场建筑形制和特点的研究则相形见拙。从建筑声学角度
的研究更是如此。因此,从建筑史和声学方面开展研究是很有必要和迫切的任务。同济大学王季
卿教授有感于此,潜心于传统戏场建筑的研究多年。近年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078038)
(2001-2003年)的资助下,这项研究工作得以较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本论文是其中的部分成果。
中国传统戏场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庭院式、广场式和厅堂式。其中,庭院式戏场是传统戏场的
主要形式。作者在150余处戏场实地调研以及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中国传统庭院
式戏场的建筑形制和声学特征。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传统庭院式戏场的历史沿革作者根据戏场建筑分布区域的扩展以及建筑形式的变化等
诸多因素,将传统戏场建筑的沿革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孕育和萌芽时期(北宋之前);形成和
产生时期(宋代);成熟和完善时期(元代);变革和鼎新时期(明代);兴盛和繁荣时期(清代)。
作者还对各时期传统戏场的建筑形制做了深入的研究。
2.传统庭院式戏场的基本格局作者根据戏台和庭院的位置关系,将戏场常见的布局方式
分为三种,即戏台位于庭院中;戏台位于山门之上;戏台位于山门之外。同时,戏场作为观演建
筑,观众空间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特别是看楼,为其它建筑所没有。作者分析了观众空间的规
模、特征和设计构思。
3.传统戏台的建筑形式特点戏台是中国传统戏场中功能最为明确,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
单体,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作者认为戏台和其它建筑类型相比,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即台基高;三开间的戏台一般明间面阔明显大于次间面阔;利用屏风将平面一分为二,区分
为前、后台。
4.传统戏台的平面和构成形式作者利用丰富的实例研究了戏台常见的三种主要构成方式
(单幢式、前后两幢串联式和左右三幢并列式)的具体形式、流行地域和平面特征。
5.传统戏台和山门的关系明清时期,戏台下常设山门,称之为山门戏台。这种戏场形式
将山门和戏台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设计构思上非常独特。作者详细分析了山门戏台的历史渊源、
具体形式、设计思想和建筑成就。
6.丰富的传统戏台形式作者分析归纳了传统戏台丰富多彩的具体形式:为了渲染戏曲演
出的热闹气氛,将几座戏台组合在一起,所谓的连台、对台、品字台;为了节省人力物力,一座
戏台服务于几座寺庙,所谓的鸳鸯台、三面开台;将戏台和山门、街亭等融合为一体,就产生了
所谓的穿心戏台、过街戏台、过厅戏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设计者因地制宜,观情察
势,创造了这些构思奇特的戏台,其设计思想值得借鉴。
7.传统戏台的构造特点作者将戏台在构造方面的主要特点归纳为:戏台下多设山门,所
以更多的采用架空的台基;柱子的形式和装饰更为讲究;元代北方戏台和明清南方戏台多用藻井
和穹顶;北方明清三开间戏台多用移柱造,梁架结构更为复杂多变,为其它古建筑中少见。
8.半围蔽空间的声学特点已有文献中对诸如庭院这类半敞开空间的声学规律的研究很
少谈及。作者初步研究了庭院式戏场这种半敞开空间的声学特点,并分析了评价厅堂音质的客观
参量在庭院式戏场中的适用性。
9.传统庭院式戏场的音质戏场作为戏曲演出场所,音质效果至关重要。作者在十多处戏
场声学实测结果的基础上,对戏场的音质作了分析研究。作者还利用1:10的戏场模型,在同济
大学声学所消声室中对十多种戏场形式变化作了对比分析,从中得到若干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