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型购物中心裂变式增长,也使得很多城市中传承了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历史遗迹,在这一浪潮中有被消解和重构的倾向与表象。笔者注意到,位于济南古城中心的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在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展现出独特的都市民俗风貌,也依托于众多的民俗主义现象塑成了济南都市民俗文化的新景观。此处的新景观一方面指的是传统意义上民俗文化在新时代因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呈现的新景观,另一方面是指脱离其原生场域的,为了新目的而建构起的,具有新的功能与意义的民俗文化景观。鉴于此,本文以田野调查为主,采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以文献资料为辅。主要从民俗学的视角关注都市语境下街区中“民俗主义”事象的传承、传播以及再创造的现状。聚焦于民众在旅游与消费中展现的行为范式,感知民众与“民俗主义”现象的互动关系,继而探析街区中的“民俗主义”现象成为都市民俗文化“新”景观的运演过程。由此而解读该区域内各个行为主体建构民俗主义现象的共谋,以小见大的反思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都市的发展路径,以及现代都市民俗文化形成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四章。
绪论中介绍研究背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本文研究方法,综述国内外对都市民俗、民俗主义以及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一章从时空维度梳理济南和该街区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特色,并根据近年来的政府文件来梳理与该街区相关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政策。
第二章聚焦于本田野点中的民俗事象及其应用,从建筑格局、商业风俗、特色文化活动以及里巷风俗四方面来分析街区中的民俗元素及其时空构建,整体性的把握这些物质形态的生产资料构筑起的象征意义世界。
第三章首先着眼于现代社会中的民俗旅游与民俗消费的热潮,从该场域中“民俗主义”的展览、展销和展演三方面筛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感知民众与“民俗主义”的互动机制。由此深入的阐述游客与市民在街区中的具体行为范式,揭示街区中民俗主义现象的形成、价值及功能,展示其积极面与消极面。
第四章探究分析民众与民俗主义的互动机制。首先结合民众褒贬不一的评价,从怀旧与狂欢的需求两方面解读人们行为与评价背后的动机,以探究人们对民俗主义的适应情况和民俗主义的现实意义,感受民众与“民俗主义”在建构地域文化特色和济南都市文明中发挥的作用。其次,解读街区中存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现象,以把握街区民俗文化在真与伪、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中的发展模式和生存状况。继而针对现代都市语境下街区保护现状,对其民俗传承与创造的路径进行反思与展望。
最后在结语部分归纳总结民俗主义现象在街区中的运演过程,肯定民俗主义现象在建构街区民俗文化新景观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对于都市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四章。
绪论中介绍研究背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本文研究方法,综述国内外对都市民俗、民俗主义以及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一章从时空维度梳理济南和该街区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特色,并根据近年来的政府文件来梳理与该街区相关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政策。
第二章聚焦于本田野点中的民俗事象及其应用,从建筑格局、商业风俗、特色文化活动以及里巷风俗四方面来分析街区中的民俗元素及其时空构建,整体性的把握这些物质形态的生产资料构筑起的象征意义世界。
第三章首先着眼于现代社会中的民俗旅游与民俗消费的热潮,从该场域中“民俗主义”的展览、展销和展演三方面筛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感知民众与“民俗主义”的互动机制。由此深入的阐述游客与市民在街区中的具体行为范式,揭示街区中民俗主义现象的形成、价值及功能,展示其积极面与消极面。
第四章探究分析民众与民俗主义的互动机制。首先结合民众褒贬不一的评价,从怀旧与狂欢的需求两方面解读人们行为与评价背后的动机,以探究人们对民俗主义的适应情况和民俗主义的现实意义,感受民众与“民俗主义”在建构地域文化特色和济南都市文明中发挥的作用。其次,解读街区中存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现象,以把握街区民俗文化在真与伪、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中的发展模式和生存状况。继而针对现代都市语境下街区保护现状,对其民俗传承与创造的路径进行反思与展望。
最后在结语部分归纳总结民俗主义现象在街区中的运演过程,肯定民俗主义现象在建构街区民俗文化新景观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对于都市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