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著作类数据挖掘针灸治疗胃脘痛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的研究

来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onegou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针灸有效病症胃脘痛为切入点,全面收集和整理针灸治疗胃脘痛的古代文献、医案、医话和现代针灸医学著作等针灸处方,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腧穴优选和配伍优选的规律,明确单穴与腧穴配伍,不同腧穴配伍之间的联系,揭示腧穴配伍效应规律,进而探讨取穴的分布特点,分析胃脘痛的针灸处方,建立腧穴优选及配伍优选规律谱,从而为临床穴位优选及配伍优选提供有效依据。方法:研究采集的古代著作类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为基础,收录了民国以前中国医家(朝鲜和日本医家所著的书不在收集范围之内)所著的针灸专著、综合性医籍、医经、方书和临床各科著作类,现代著作类通过校图书馆以及网络收集1949-2013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医针灸著作类。将检索到有关胃脘痛针灸著作类作为研究对象,将各条针灸处方数据输入access数据库,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针灸处方的腧穴运用频次、归经、属性、分布以及主要配伍方法来挖掘出针灸治疗胃脘痛的腧穴优选及配伍优选规律。结果:1.腧穴频次运用结果:在针灸治疗胃脘痛的992条针灸处方中,应用腧穴为121个,总运用的频次为4206次。其中以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公孙、太冲、三阴交、天枢、内庭居多,经脉关联分析结果:以足阳明胃经和任脉为主;部位关联分析结果:选穴主要集中在四肢、胸腹和背部,以四肢部居多。特定穴运用结果:特定穴使用频次中,五输穴居于首位,其中五腧穴中合穴频次最多,其次为交会穴,再次为募穴。2.腧穴配伍频次运用结果:2对腧穴组合频次最高为(中脘,足三里),3对腧穴组合频次最高为(中脘,内关,足三里),4对腧穴组合频次最高为(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腧穴配伍关联规则运用结果:中脘分别在公孙、(足三里,公孙)、(内关,足三里,公孙)出现的时候概率最高,足三里分别在太冲、(胃俞,中脘)、(脾俞,内关,中脘)出现的时候概率最高,内关分别在公孙、(中脘,公孙)、(中脘,足三里,公孙)出现的时候概率最高。结论:1.循经取穴:胃脘痛多取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其次为任脉、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等。主要以局部选穴和循经远端选穴为主。2.选穴部位:多选用四肢部位,其次为胸腹部,头颈部不常用。四肢部多选用五输穴,五输穴中合穴应用最多,其次为经脉间的交会穴。特定穴在针灸治疗胃脘痛的处方中有着大的比重。3.配伍方法:针灸治疗胃脘痛大多数采用俞募配伍法和合募配伍法,并且八脉交会穴配伍应用的也相当广泛,其次有阴经与阴经配穴法、阴经与阳经配穴法、局远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络穴与下合穴配伍法、络穴与募穴配伍法、背俞穴与下合穴配伍法、原穴与下合穴配伍法、络穴与原穴配伍法等。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调胃舒郁汤治疗郁证聚脉证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合格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24例,对照组26例。试验组
目的:分析准噶尔乌头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观察其单次灌胃后24h内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及其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该药的毒性机理、临床中毒诊断及新药开发提供科学
目的:系统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及手工检索对2006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采用疏肝健脾法中医药与西药对照治疗功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是中生界油藏的主要油源,随着勘探的深入研究,发现在长7油层组还发育着良好的储层,具有形成自生自储式油藏的有利条件。以陇东地区延长
在管理学领域,人们在探讨如何预测和激发员工的动机,满足人的需要,引导员工行为,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时产生激励理论。如何在高校的外籍教师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实行科学化、
我国新《公司法》规定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它在预防董事、经理等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侵犯公司利益,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保护股东的利益,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公司法没有规定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哲学之"道"的概念建构方式,以《道德经》的语言观和"道"的隐喻工作机制为依据,说明隐喻于《道德经》不是修辞现象,而是老子用以建构其核心哲学
在恒温和变温水浴环境下,利用溶液法在硅片和玻璃衬底上生长出氧化锌纳米线阵列和独立的氧化锌纳微米结构,并且对氧化锌纳米线的生长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种子法与溶液法
<正>随着微信用户数逐步迈向4亿以及公共平台一炮而红,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加入微信。许多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者开始利用这样的平台做自己的业务。马化腾称:"我们只是搭建了一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于2009年2月通过,其中第13条规定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此罪的确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受贿类犯罪的内容体系,弥补了我国刑法的漏洞、严密了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