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三维录像解析系统和表面肌电测试系统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为载体,观测罗才贵教授的踩跷法,并对比对照者踩跷法,得出罗才贵教授踩跷法的技术参数,分析其技术特点和动作要领,为踩跷法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以从事推拿临床近40年的全国名中医罗才贵教授作为研究对象,从事推拿临床5年的研究生作为对照者。以符合试验标准的两位LDH患者(受术者)为研究载体。①采用中科院研制的JPD4040足底压力软垫测试仪采集罗才贵教授与对照者踩跷法六个操作周期的足底总压强、足底接触面积、单位传感器(1cm2)最大压强及分布、压力中心点分布和踩跷频率的实时动态参数;②使用两台 Basel高速摄像机拍摄罗才贵教授和对照者完整的踩跷法操作过程,再运用美国Ariel解析系统对拍摄的录像进行解析,获取罗才贵教授与对照者踩跷法六个操作周期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角度、角速度、重心速度和重心高度变化的实时动态参数;③采用芬兰ME6000Mega win T8八通道表面肌电测试仪采集罗才贵教授与对照者踩跷法六个操作周期的左侧股直肌、臀中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胫骨前肌肉、腓肠肌内段、踝伸肌群、比目鱼肌和受术者踩跷部位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得出积分肌电值和各肌群参与百分比值。把上述技术参数按踩跷法操作时“两轻一重”的特点,设为Ⅰ、Ⅱ、Ⅲ三个小周期,每次踩踏过程设“三期三点”(复位期→重心最高点→蓄力期→蓄力最大点→释放期→重心最低点),采用 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罗才贵教授踩跷法的技术参数,并总结出其关键性技术和动作要领。 结果: 1、足底压力测试技术参数结果:①足底总压强:波峰时Ⅰ周期为124.85±13.07bar,Ⅱ周期为129.44±6.73bar,Ⅲ周期为151.75±5.16bar,均大于对照者,除Ⅰ周期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波谷时Ⅰ周期为10.37±4.64bar,Ⅱ周期为7.71±2.81bar,Ⅲ周期为1.64±1.71bar,均小于对照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足底接触面积:波峰时Ⅰ周期为126.00±10.37cm2,Ⅱ周期为134.33±6.38cm2,Ⅲ周期为152.50±9.33cm2,均大于对照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波谷Ⅰ周期为15.00±5.73cm2,Ⅱ周期为13.00±3.10cm2,Ⅲ周期为4.33±3.72cm2,均小于对照者,除Ⅰ周期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单个传感器上最大压强:波峰时Ⅰ周期为4.05±0.46bar,Ⅱ周期为4.29±0.82bar,Ⅲ周期为4.36±0.70bar,均大于对照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波谷时Ⅰ周期为1.59±0.65bar,Ⅱ周期为1.27±0.46bar,Ⅲ周期为0.58±0.29bar,均小于对照者,Ⅲ周期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单个传感器上最大压强分布:均100%分布于 R1区(脚趾部),与对照者有明显差异。⑤压力中心分布:波谷均分布于R1区(脚趾部),波峰Ⅰ、Ⅱ周期分布于R2区(足底前部),Ⅲ周期分布于 R1区(脚趾部),其中波峰第Ⅲ周期对照者(分布于R2区)有差异。⑥周期时间:Ⅰ周期为0.27±0.0190s,Ⅱ周期为0.28±0.0256s,Ⅲ周期为0.18±0.0183s,Ⅰ、Ⅱ周期慢于对照者,Ⅲ周期快于对照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三维录像解析技术参数结果:①重心最高点时:Ⅰ周期髋关节角度160.34±6.34度、膝关节角度166.61±3.99度、踝关节角度131.52±1.88度;Ⅱ周期髋关节角度156.41±3.13度,膝关节角度161.04±1.46度;Ⅲ周期髋关节角度153.80±3.06度,膝关节角度157.99±1.62度,踝关节角度124.31±1.56度,各关节角度与对照者相比较基本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关节角速度中髋关节、膝关节和Ⅰ周期踝关节为负值,对照者为正值,余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蓄力最大点时:Ⅰ周期髋关节角度154.65±5.87度、膝关节角度152.05±2.71度、踝关节角度109.62±3.82度,膝关节角度大于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周期髋关节角度146.17±5.47度、膝关节角度143.47±2.11度、踝关节角度107.91±5.90度,与对照者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周期髋关节角度132.77±5.44度,膝关节角度129.55±6.33度,踝关节角度112.23±4.67度,髋关节和膝关节角度明显小于对照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关节角速度与对照者相比较基本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重心最低点时:Ⅰ周期髋关节角度155.32±4.56度、膝关节角度153.93±2.52度、踝关节角度109.12±3.60度,与对照者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周期髋关节角度149.75±4.31度、膝关节角度145.11±3.40度、踝关节角度104.01±1.44度,与对照者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周期髋关节角度136.99±6.24度,膝关节角度132.31±8.97度,踝关节角度101.58±4.96度,髋关节角度明显小于对照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关节角速度中Ⅲ周期踝关节为负值、对照者为正值。 3、操作者表面肌电测试结果:①复位期:Ⅰ周期与对照者参与肌群的积分肌电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臀中肌、股直肌、比目鱼肌参与度明显低于对照者,踝伸肌群、腓肠肌内段参与度明显高于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Ⅱ周期与对照者参与肌群的积分肌电值臀中肌、股直肌明显低于对照者,踝伸肌群明显高于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股直肌、比目鱼肌参与度明显低于对照者,胫骨前肌、踝伸肌群参与度明显高于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周期与对照者参与肌群的积分肌电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臀中肌参与度、比目鱼肌明显低于对照者,踝伸肌群参与度明显高于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蓄力期:Ⅰ周期与对照者参与肌群的积分肌电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臀中肌、股直肌参与度明显低于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Ⅱ周期与对照者参与肌群的积分肌电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肌群参与百分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周期与对照者参与肌群的积分肌电值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踝伸肌群明显高于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踝伸肌群参与度明显高于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释放期:罗才贵教授三个周期中与对照者参与肌群的积分肌电值臀中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除Ⅲ周期股直肌、半腱半膜肌、踝伸肌群和Ⅰ周期半腱半膜肌无明显差异外,积分肌电值均明显高于对照者(P<0.05)。Ⅰ周期半腱半膜肌参与度明显低于对照者,胫骨前肌参与度明显高于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周期臀中肌、半腱半膜肌参与度明显低于对照者,胫骨前肌、踝伸肌群、比目鱼肌参与度明显高于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周期臀中肌、半腱半膜肌参与度明显低于对照者,胫骨前肌、踝伸肌群参与度明显高于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4、受术者表面肌电测试结果:除第Ⅰ周期受术者多裂肌的积分肌电值无差异外,三个周期受术者的竖脊肌和多裂肌的积分肌电值明显高于对照者操作时的积分肌电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受术者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肌群参与百分比比较,第Ⅰ、Ⅱ周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Ⅲ周期受术者竖脊肌的参与度明显低于对照者操作时,多裂肌的参与度明显高于对照者操作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得出了罗才贵教授踩跷法足底压力、频率和关节角度的技术参数,具体参数详见结果。 2、罗才贵教授踩跷法技术特点:①力量:下踩时,尤其是“一重”下踩时,肌群放电量大,足底总压强高,能更好的发挥治疗LDH“盘外压力大于盘内压力”的作用特点。②深透性:下踩时,单位传感器(1cm2)最大压强大,说明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也更强,更具有深透性。③作用部位:最大压强分布和压力中心点分布均分布于R1区(脚趾部),说明更能将力量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④频率:“两轻”时缓慢放松,而“一重”时快速爆发。⑤效果:能达到手法要求中有力、柔和、深透的效果,从而使受术者竖脊肌和多裂肌群表面肌电更活跃,深层的多裂肌群更兴奋。 3、罗才贵教授踩跷法动作要领:从下肢关节角度变化和相关肌群表面肌电结果可以看出下踩蓄力时屈髋、屈膝更充分,而踝关节背伸以缓冲压力,这是达到上述技术特点的关键动作要领,这样操作的踩跷法力量大而柔和、深透。 4、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分析可以对罗才贵教授踩跷法的继承和发展提供数字化依据和理论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