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文本由热奈特1987年在法文专著Seuils中提出,1997年被译成英语并开始使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副文本指围绕在文本以外的作者名、序、题记、标题等边缘性资料。副文本因素丰富并阐释了译本的意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理雅各分别于1871年、1876年和1879年出版了三个《诗经》译本,每一译本的体例在译文之外,都包含长篇的绪论和注释。这些副文本对于考察译者、译本和当时社会语境有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对《诗经》译本副文本资料的对比研究,分析了理雅各使用副文本元素的目的和原因。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分析理雅各三个译本的副文本元素。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副文本的分类和功能,主要探讨序、跋、注释等类别以及副文本导读正文、注解正文的功能。第二章分析理雅各使用副文本元素的目的。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1871年译本目的在于传递中国思想,1876年译本目的在于强调《诗经》的艺术审美,1879年译本目的在于融合中西宗教思想。第三章分析理雅各使用副文本元素的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译者伦理的影响,读者爱好的迎合和主编需求的满足。基于以上三章,得出结论。将副文本研究与理雅各《诗经》三个译本的综合研究结合起来,揭示译者的翻译思想、翻译规范及译本生成的文化语境,深化对理雅各译文的理解,包括文本价值、美学理念、融合翻译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