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尤以水中多见,对人和动物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迟缓爱德华菌是危害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病原菌,该菌能感染鱼类、贝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多种水生动物,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报道过由迟缓爱德华菌感染引发的病害,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预防和治疗爱德华菌病的主要方法仍是消毒剂、抗生素等,但由其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食品药物残留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本试验从革胡子鲶鱼中分离到一株细菌(TANX),并对其进行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TANX菌株为迟缓爱德华菌,对健康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分离菌株的致病力非常弱,为天然弱毒株。用PCR方法检测该菌株中迟缓爱德华菌6种常见毒力基因柠檬酸裂解酶(cit C)、鞭毛蛋白(fim A)、谷氨酸脱羧酶同工酶(gad B)、过氧化氢酶(Kat B)、杀伤因子(muk F)、TTSS基因(esr B)基因,发现TANX菌中只含有cit C和muk F两种毒力基因,而强毒株含有cit C、fim A、gad B、Kat B、muk F、esr B。fim A基因起黏附、入侵宿主细胞的功能;gad B、kat B、esr B基因使迟钝爱德华氏菌能在宿主细胞内存活并超越宿主的防御屏障(依赖血清和巨噬细胞介导的杀伤作用),TANX菌株不含这些毒力基因,致病力较弱。药敏试验结果显示TANX菌株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氧氟沙星、左氟沙星等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四环素、多粘菌素B等药物耐受。为了研究迟缓爱德华菌弱毒疫苗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免疫保护效果,本试验制备了迟缓爱德华菌弱毒疫苗(LAV)和福尔马林强毒株灭活疫苗(FKC),利用腹腔注射、口服两种途径免疫罗非鱼,定期采集各组罗非鱼的头肾和脾脏以及血清,检测各组抗体水平,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AKP(碱性磷酸酶)、ACP(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检测头肾、脾脏中干扰素IFN、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最后对各组罗非鱼进行攻毒试验,计算各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实验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弱毒疫苗(LAV)组抗体水平高于灭活疫苗(FKC)组,差异不显著,免疫后3周和4周,LAV注射组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FKC组(P<0.05);酶活力检测结果显示,LAV组的ACP、AKP活力差异不显著,FKC注射组的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KC口服组(P<0.05);荧光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免疫28天,IFN在头肾中的表达量LAV组明显高于FKC组(P<0.01),而FKC组IL-1在头肾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LAV组(P<0.01),LAV组头肾中IFN、TNF、Caspase3的表达量和脾脏中Caspase3的表达量高于FKC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LAV注射、口服组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90.5%、63.6%,FKC注射、口服组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76.1%、59%,免疫保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弱毒疫苗能更好的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可作为防迟缓爱德华菌病的有效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