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农产品贸易相较于入世前实现了显著进步,规模大幅增加,农产品进出口依存度持续增长,已经基本形成了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一方面,我国对农产品的出口结构进行积极优化和调整,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出口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积极利用好国际市场,适度进口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弥补了这类农产品在国内出现的供需不平衡现象,缓解了我国部分稀缺农业资源如土地等的短缺压力,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在农产品贸易飞速发展的十几年间,我国农民也从中获益良多。加入WTO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了"黄金时代",年均增长幅度较入世前有了显著提高。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新的市场的开放,显然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不仅使我国农民深刻体会到入世带来的改变,也使我国农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发挥优势,这对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有了更加深入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变革,最终对我国农民的收入差距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有学者们发现,在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城乡以及不同农村地区的收入贫富分化也在加剧,本文就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与我国农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探讨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是否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区域差异产生了影响。本文首先从传统理论入手,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S-S定理、特定要素模型等,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论证了国际贸易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想研究农产品进出口与农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前提需要了解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以及农民收入的现状。本文对我国目前农产品生产现状的进行了描述,介绍了三个地区在农业生产各方面的差别,以及我国各地区农产品进出口的差异,主要从进出口结构差异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次是对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现状的描述,通过计算泰尔指数对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进行了测度。在探讨农产品贸易如何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的文献中,学者们提到地区农产品进出口的种类差距对农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但并没有学者对具体农产品种类的差距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搜集了十年间各地区农产品进出口种类的差距,研究了这种差距及变化与农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而,本文以传统贸易理论为基础,在对农产品进出口对农民收入区域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后,采用了 STATA软件对面板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全国分为了三个地区,每个地区以省为截面,建立了三个静态面板模型。根据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框架确定了面板模型,选取了各省份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各省份农产品进出口额为核心变量,选取了资本、教育、技术为控制变量。首先对面板模型涉及的有关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其次对面板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部分是对本文主要论题的验证,使用了静态面板模型的Hausman检验,确定了三个面板模型的固定或随机效应,然后根据实证结果证明了农产品进出口对国内农民收入区域差距产生了影响。最后,本文通过对前面现状描述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而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对于东部地区,由于其在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出口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可以节省稀缺资源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充分的发挥了农产品进出口对农民福利的影响,农民收入在全国来说也处于领先地位。本文提出了东部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应由从粗放向集约生产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适应日益严苛的国际检测标准。对于中部地区,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中部地区农民收入远不及东部地区,为了缩小这种差距,使我国农民从农产品进出口中提高收入,针对中部地区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了政府政策支持发展农业机械化、适度推行土地流转,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的建议。对于西部地区,根据实证部分的结论,提出了西部地区需要提高教育水平的建议;又针对其农业生产地方性特色明显的特征,提出了提高农产品品牌战略意识,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