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 GSC)是胃大部切除术后严重的远期并发症,本文旨在分析并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以及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转移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尽早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99年~2012年收入院治疗的记录完整的50例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记录50例残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初次手术原因、初次手术方式、初次手术后至确诊为残胃癌的时间间隔、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 HP)、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及转移等信息。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50例残胃癌患者中男性44例(88%),女性6例(12%),发病年龄在41~81岁之间,平均65岁左右,其中老年人(≥66岁)28例,占56%。初次手术后至确诊为残胃癌的时间间隔在5~50年之间,平均26年左右。时间间隔大于20年以上的有33例,占66%。初次手术原因为良性病变的44例(88%),恶性病变的6例(12%)。初次手术行BillrothⅡ式39例(78%), BillrothⅠ式11例(22%)。2.临床表现: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以体重下降32例(64%)及食欲减退29例(58%)为主要表现,其次为腹痛26例(52%)、腹胀24例(48%)等。3.内镜检查:胃镜及粘膜活检确诊48例(96%),50例患者中早期残胃癌1例(2%),进展期残胃癌49例(98%),进展期残胃癌中BorrmannⅡ型18例(36.7%),BorrmannⅢ型20例(40.8%)。病变累及吻合口32例(64%),BillrothⅠ式组在吻合口发病的比例为36.4%,BillrothⅡ式组在吻合口发病的比例为71.8%。吻合口处发病的比例在两组不同的手术方式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中有21例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4.其他辅助检查:X线钡餐检查阳性率为66.67%(6/9),腹部CT (Multi-slice CT)检查阳性率75%(21/28),腹部超声检查阳性率42.3%(11/21)。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CA724有不同程度的升高,50例患者中血红蛋白下降41例(82%),总蛋白下降27例(54%),白蛋白下降30例(60%)。5.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转移50例患者均有肿瘤大小的记录,肿瘤直径2~8cm,按肿瘤的最大直径将其分成3组进行统计,肿瘤的转移在直径3~5cm组与直径≤3cm组、直径>5cm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径≤3cm组与直径>5cm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有记录的共48例,按粘膜及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分成3组进行统计,肿瘤的转移在粘膜及粘膜下层组与肌层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粘膜及粘膜下层组与浆膜层组之间、肌层组与浆膜层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病男性比女性多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胃镜及粘膜活检是主要的诊断方法。2.肿瘤越大,浸润深度越深,则转移的可能性越大。3.本组资料统计结果提示BillrothⅡ式术后可能较BillrothⅠ式术后更容易在吻合口处发生残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