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形态学、IL-1β和TNF-α表达及血清皮质酮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抗炎症及抗应激作用与脑保护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制作大鼠4VO全脑IR模型。将雄性SD大鼠200只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BC组)、假手术组(SH组)、溶剂对照组(VC组)、姜黄素处理组(Cur组,200 mg·kg-1)和姜黄素+皮质酮处理组(Cur+Cort组,200 mg·kg-姜黄素1+40
mg·kg-1皮质酮)。除BC组和SH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前1h给予相应药物处理;除BC组外,其余各组于再灌注后2h、1d、3d、7d处死。将各组动物分为两个亚组,第Ⅰ组多聚甲醛固定后取脑,HE染色观察海马锥体细胞形态改变,Nissl染色后计数CA1区平均锥体细胞密度、免疫组化观察海马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第Ⅱ组大鼠取新鲜海马组织,匀浆后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海马组织IL-1β和TNF-α蛋白含量。另各组动物处死前抽取静脉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皮质酮水平。
结果:
1.形态学变化
VC组大鼠再灌注24 h时点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胞浆浓缩、胞核固缩深染;再灌注5d后,上述病理表现进一步加重,锥体细胞排列稀疏。Cur组在相应时间点与VC组病理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损伤较轻;Cur+Cort组病理变化处于VC组和Cur组之间。
2.Nissl染色及平均锥体细胞密度
2.1 Nissl染色
BC及SH组大鼠海马各区锥体细胞形态规整,胞浆均匀呈淡蓝色,尼氏小体呈深蓝色斑块或颗粒状,散在分布于核周。再灌注24 h起,VC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胞浆颜色变浅,尼氏小体模糊、消散。模型组锥体细胞损伤程度以Cur组最轻,其次为Cur+Cort组,VC组损伤较重。
2.2平均锥体细胞密度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CA1区平均锥体细胞密度进行性减少;再灌注1 d、3d和7d,VC组平均锥体细胞密度分别为BC组的86.98%(P<0.05)、62.94%(P<0.01)和43.51%(P<0.01)。再灌注3d和7d,Cur组大鼠CA1平均锥体细胞密度较VC组增多。
3.IL-1β表达
3.1免疫组织化学
再灌注后2h,大鼠海马CA1区IL-1β免疫活性显著增加,1d达高峰后渐降低,7d降至基础水平。VC组IL-1β免疫活性在缺血后2h、1d、3d、7d分别为相应时间点SH组的1.28倍(P<0.05)、2.08倍(P<0.01)、1.65倍(P<0.01)和1.10倍(P>0.05);Cur组大鼠IL-1β免疫活性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较VC组低,在1 d和3d点有显著差异。Cur+Cort组与Cu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3.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再灌注后2h,大鼠海马IL-1β免疫活性迅速增加,1d达高峰后逐渐降低至基础水平。Cur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海马IL-1β含量均较VC组低,在2h和1d点有显著差异。Cur+Cort组与Cu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4.海马TNF-α表达
4.1免疫组织化学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2h,大鼠海马CA1区TNF-α免疫活性迅速增加并达高峰,再灌注后1d仍较高,后渐降低,到7d达基础水平。VC组再灌注后2h、1d、3d、7 d TNF-α,免疫活性分别为相应时间点SH组的2.16倍(P<0.01)、1.67倍(P<0.01)、1.41倍(P<0.01)和0.96倍(P>0.05)。Cur组再灌注后TNF-α免疫活性较VC组降低,但只有再灌注后2h有显著差异(P<0.01)。Cur+Cort组与Cu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4.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再灌注2h大鼠海马TNF-α含量迅速增加达高峰,1d仍保持较高水平,随后降低达基础水平。再灌注后各时间点Cur组海马TNF-α含量均较VC组低,在2h和1d点有显著差异(P<0.01)。Cur+Cort组与Cu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5.血清皮质酮水平
再灌注2h,大鼠血清皮质酮水平迅速增加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但至再灌注后7d仍保持较高水平。Cur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血清皮质酮水平均较VC组低,在再灌注后2h、1d、3d、7d分别为VC组的65.05%(P<0.01)、69.96%(P<0.05)、56.63%(P<0.01)和67.05%(P<0.05)。Cur+Cort组再灌注后2h和1d点血清皮质酮水平较Cur组相应时间点显著增高(P<0.01),而再灌注后3 d和7d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姜黄素200 mg·kg-1腹腔注射可改善大鼠全脑IR后病理学变化,抑制IR后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姜黄素的脑保护作用可能部分与其抗应激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