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支架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支架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对象: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脑卒中中心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收治并行支架取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满足以下条件:1.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符合缺血性卒中。(2)发病或症状明显加重(NIHSS评分≥4分)8小时内(症状表现为后循环梗死者12小时以内)。(3)ICA或MCA的M1或M2段闭塞所致梗死;后循环高度怀疑基底动脉血流障碍者。(4)年龄≥18岁。(5)NIHSS评分≥6分。(6)ASPECTS评分≥6分。(7)患者(委托人)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1)本次发病前mRS评分≥3分。(2)颅内出血性疾病。(3)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血压超过180/110mmHg。(4)怀疑为感染性栓塞,包括细菌性心内膜炎。(5)ASPECTS评分≤6分或梗死体积≥70毫升或梗死体积>1/3MCA供血区。(6)7天内有过无法压迫部位动脉的穿刺。(7)2个月内有过颅脑或脊髓手术史。(8)3个月内有过重型颅脑外伤或外伤引起的昏迷。(9)有活动性出血或30天内有过任何部位的出血。(10)30天内有过其他脏器损伤。(11)有出血倾向、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治疗INR>3.0/APTT>50s。(12)近期有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13)严重的其他疾病,包括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预计寿命小于3年。(14)妊娠。(15)3小时以上附加标准:几乎没有侧支代偿。研究方法:1、收集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病史、脑卒中病史、院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院前抗凝治疗、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前NIHSS评分、闭塞血管(前、后循环)、术前静脉溶栓、到院至穿刺时间(DPT)、到院至开通时间(DRT)、拉栓次数、术中推注替罗非班、是否再通、术后收缩压、纤维蛋白原(FIB)、随机血糖(GLU)、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RIC)。2、按照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和非HT组。3、统计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高血压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饮酒史、闭塞血管(前循环)、术中推注替罗非班、术后收缩压比较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多因素分析结果:以取栓后是否发生HT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病史、闭塞血管(前循环)是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心房颤动病史、闭塞血管(前循环)是支架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