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辑佚学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ne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剧变和重要的转型期,思想文化意识突破传统束缚,西方文化的传入,也为民国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古今中西融合与新学术范式的确立,是民国学术最主要的特色和成就,伴随新学术范式的确立,辑佚开始作为一种专门学术加以研究,民国时期辑佚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奠定了辑佚学的理论基础,也使辑佚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民国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战争几无休日,辑佚方面自然很难有大制作,辑佚大家也很难再现,但辑佚到清代达到鼎盛,民国辑佚承其之后,流风尚存,辑佚有其特定的特点和成就。  本文首先介绍辑佚与辑佚学的定义、辑佚产生原因、起源及发展概况;概述民国辑佚学活动,介绍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然后依次论述了张鹏一先生、王国维先生、鲁迅先生、郭绍虞先生、赵万里先生和唐圭璋先生的辑佚成就。张鹏一先生辑有《隋书经籍志补》、《魏略辑本》、《关陇丛书》等,《关陇丛书》包括《扶风班氏佚书》、《北地傅氏遗书》等陕西籍学者散佚之文。王国维先生辑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重辑苍颉篇》、《唐韵佚文》、《南唐二主词补遗》和《后村别调补遗》,王国维先生的辑佚有辑补性辑佚、考证精审、以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运用于辑佚工作等特点。鲁迅先生辑佚广泛,辑有《古小说钩沉》、《小说备校》、《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会稽郡故书杂集》、谢承《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虞预《晋书》、《嵇康集》等。鲁迅先生的辑佚活动具有辑佚小说传奇;辑佚乡邦文献;搜求广泛;体例规范;辑佚与校勘、目录、版本紧密结合等特点。郭绍虞先生辑佚主要侧重于宋人诗话,辑有《宋诗话辑佚》和《宋诗话考》。赵万里先生辑有《校辑宋金元人词》,辑佚总志《元一统志》和地方志《析津志》。唐圭璋先生辑有《全宋词》和《全金元词》等。  对于其他学者的辑佚成就,本文介绍了包括吴曾祺先生、张国淦先生、金毓绂先生、王重民先生、胡道静先生、赵世炜先生、陶栋先生等人的辑佚成就。  对于民国时期辑佚学理论的产生发展,本文主要从七方面论述:辑佚的产生原因;辑佚的定义和范围界定;辑佚的起源;辑佚的取材;鉴定辑佚书优劣的标准;辑佚中应注意的事项;辑佚的价值意义。对于民国时期辑佚学史的总结,则分为四方面概括:对辑佚学史的概要介绍、对清人以《永乐大典》为文献渊薮辑佚活动的总结、对史部辑佚成绩的总结、对辑佚学家或辑佚书的个案研究。  本文最后分析了民国辑佚学的学术特点和价值。对于民国辑佚学的学术特点,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辑佚不再单纯为学术研究而研究,学者更强调突出辑佚工作的实用性;辑佚重点从传统儒家经典转向小说、传奇、诗词、诗话等集部文献;民国时期系统辑佚理论产生和发展;辑佚取材范围扩大;辑佚成果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民国辑佚学是辑佚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它是辑佚理论创始阶段,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民国辑佚学同时也是民国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民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情况。民国辑佚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贡献,也为我们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它对弘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刘少奇(1898~1969)湖南宁乡人。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中国工人运动著名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
《唐国史补》三卷,唐尚书左司郎中李肇撰,书中皆载开元至长庆间事,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中卷各一百三条,下卷一百二条,每条以五字标作题目。李肇于自序中谓:"言报应、(叙)鬼神、
本文通过对《东北疫事报告书》的整理,考察清末东北鼠疫的历史,论述铁路、商业与疫情的流行,国家与社会对疫情的应对,以及传统习俗与近代防疫体系的关系,探讨传统疾疫与近代社会的
据学者考证,“社会教育”这一名词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而现代意义“社会教育”正式的提出,则是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广义的社会教育范围广,凡是能够增进社会人群知
“东方世界是希腊世界的基础。”远在西方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东方的两河流域、埃及等地都已建立了强大的国家。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以及经济的交往,战争的不断发生和大规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