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Fe负载陶粒吸附除磷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hai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国内外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导因素,因此,有效控制水体的磷成为解决全球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去除污水中磷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吸附法由于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吸附除磷常用的材料主要包括天然及合成的吸附剂,如沸石、钢渣、粉煤灰等,这些材料适用范围较小且价格昂贵而不利于实际应用。此外,大多吸附剂为粉末状,使用不便且不易回收。本文以蒙脱石、白云石为骨架材料,以FeSO4·7H2O为改性剂,以可溶性淀粉为成孔剂,利用混料设计方法优化材料,确定四种原料的最佳配比,得到最终试验用陶粒,将其制成球形和柱状两种形状,应用于人工合成的含磷废水中,探讨其在静态和动态运行条件下的吸附除磷性能。本研究首先对球形陶粒在静态试验条件下的吸附除磷性能进行了研究,分别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液pH值对材料吸附除磷效果的影响。根据混料设计法得出材料的最佳配比为:每10g混料中添加3.8777g白云石,2.9955g淀粉,2.1269g蒙脱石,1gFeSO4·7H2O。球形陶粒静态吸附除磷实验数据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说明在固液两相界面发生了单分子层吸附。通过研究吸附除磷的热力学可知材料静态吸附除磷过程为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球形陶粒在pH为2.8~12的范围内均保持较高的吸附去除率(约100%),这说明本试验所用材料具备很广的pH适用范围。一般实际污水均为流动状态,为了研究材料在动态条件下的吸附除磷效果,本研究按照优化配比制备而成柱状陶粒并将其投入动态含磷废水中,利用吸附柱试验探讨了柱高(吸附剂量)、进水初始磷浓度、共存离子对动态吸附除磷的影响。吸附柱高与吸附达到穿透和平衡的时间成正比,而进水初始磷浓度与吸附达到穿透和平衡的时间成反比,说明可供吸附的位点越充足,磷酸根的吸附越完全。由BDST模型求得吸附柱的吸附容量为1947mg/L。初始磷浓度为10mg/L、30mg/L和50mg/L时,由Thomas模型计算得出吸附柱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3.8755mg/g、60.7150mg/g和58.8313mg/g。不同共存离子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多价态的离子比单价态的离子更容易被吸附,吸附柱吸附速率按照SO42->NO3->NH4+的顺序排列。另外,本研究测定了球形及柱状陶粒的物理性能,结果显示优化的陶粒所具备的较高除磷性能得益于其具备较多的孔隙结构。为了探讨各材料的吸附反应机理,本研究采用BET和EPMA测定了材料的物理性能,得出两种吸附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元素组成,另外还对吸附反应前后的球形及柱状材料分别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SEM)和能量色谱分析(EDS),两种陶粒吸附除磷过程均主要为水溶液中的磷酸盐与吸附材料中含Si、Fe的有效组分发生配位体交换,同时也包含化学沉淀。
其他文献
农地产权制度是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因此农地产权的运行关系到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各个方面。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破
城市贫困家庭陷入经济和生活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劳动人口的失业及难以再就业。调查这一人群的身心素质、失业状况,研究如何通过社会支持网络为他们提供就业支持,是构建
<正>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引入传播学理论,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古代文学的传承流传,从而把古代文学研究推向纵深。基于传播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借鉴意义与交叉意义,本文秉承"守正
在林业生态系服务供求矛盾愈加尖锐的背景下,建立林业生态补偿制度有助于实现林业资源由无偿向有偿使用的转变,是缓解生生态系统服务供求矛盾,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综合反映,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反映出人与自然最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是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但土地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因此需要清晰合理的用途管制制度,通过明确的土地规划和制度执行来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的:观察早期早期介入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偏瘫患者分成3组,每组20例。A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2周后加
会议
休闲旅游农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产业,通过带领游客亲身体验农家的田园生活,享受绿色,呼吸清新的空气从而放松身心。一方面,城市居民对于在清新的环境中参与娱乐活动中享受生活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政策移植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方式之一,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对西方最近兴起的政策移植理论进行了引介,探讨了政策移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我
中国用香历史久远,早在4 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熏烧香草、香木或净化环境、驱虫辟秽、防治疾病,提升生活情境,或祈祝神明,祭祀祖先。熏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历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