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嗓音言语产生的动力源是呼吸系统,包括肺、气管、支气管、肋骨、膈肌和胸腹部的呼吸肌群。而呼吸系统对于人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维系生命,而且协助发音。呼吸运动是通过肋间肌、膈肌、胸部以及腹部肌群四部分协同进行的。生理状态的腹式呼吸主要表现为腹部的主动突起和被动缩回运动(膈肌运动所致);言语呼吸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需要瞬间大量的吸气过程和一个均衡的平稳呼气,通过呼气与吸气的协同与拮抗作用(即呼吸支持),来维持足够的声门下压。因此,呼吸支持成为各种形式发音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果呼吸系统存在器质性疾病(呼吸运动受限)和/或喉部出现某些病变(器质性),或者发声时呼吸与发声系统之间不协调,开始进行矫治前,听力语言障碍儿童没有正确的言语呼吸经验。他或她的生理的腹式呼吸很弱。 如果在开始阶段,不进行腹式呼吸强化训练,而是跳过腹式呼吸训练进行发声训练(即言语呼吸训练),或者进行错误的胸式呼吸训练;就会导致呼吸与发声系统之间的不协调,呈现功能性的言语障碍。不管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的病变,均可能出现呼吸支持减弱,导致言语呼吸疾病。由于助听器、人工耳蜗技术以及言语病理学、听力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为大部分听力语言障碍儿童获得听力言语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聋儿回归主流接受全纳式教育已成为可能。但在对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过程中可能会面对各种嗓音言语障碍,其中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功能性的言语呼吸疾病。例如:听力语言障碍儿童中的大多数存在许多功能性的嗓音言语障碍,大多数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在言语过程中采用的是胸式呼吸方式。其原因主要在于聋儿由于长期嗓音失用或误用,使言语呼吸与发音不能协调。发音时高度紧张,使呼吸支持减弱。不自觉形成错误的呼吸方式(即胸式呼吸);时间长了成了一种呼吸习惯。许多听力语言障碍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电子耳蜗比较晚,有很长时间没有使用发音器官,导致发音器官失用;另一方面,虽然有许多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在较小年龄就配戴了助听器或植入了电子耳蜗,但是由于患者年龄比较小助听器验配人员或电子耳蜗调试人员很难把助听器和电子耳蜗调到最佳状态。同时由于助听器、人工耳蜗很<WP=24>难完全模拟人耳的生理功能,输入的声音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在所难免。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很难借助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形成完全正常的反馈机制。因为他或她听到的声音与治疗师要求他或她发出的声音不一致,治疗师反复要求重复发音不断纠正,越纠正越紧张,越容易导致发音与呼吸不协调。久而久之,形成错误的呼吸方式,即胸式呼吸。给后来的康复造成很大困难。功能性言语呼吸疾病的症状表现为说话气短、吃力、不必要的言语换气中断、声音粗糙、病理性硬起音或气息音、胸式呼吸明显。在现阶段的听力语言康复实践中,治疗师苦于无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和治疗方法,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许多治疗师甚至错误地认为,胸式呼吸是听力语言障碍儿童最合适的呼吸方式。如果反复对聋儿进行错误的腹式呼吸训练,导致越训练症状越严重。治疗师感到十分困惑。为保证聋儿能够形成自然流畅的言语表达方式,言语矫治师应对上述症状保持高度警惕,要科学地分析自己的评估标准和治疗手段。看自己的评估标准和治疗方法是否有根据、是否科学。不应盲目治疗。应从生理的角度寻找常模和病因并据此制订矫治方法。采用一些客观手段进行监控,及时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较为有效的监控指标有:最长声时、最大数数能力、s/z比值以及平均气流速率。其中最长声时与嗓音言语呼吸疾病的主观评估有着较高的相关性。最长声时的测量采用“实时言语矫治仪”(美国泰亿格电子有限公司生产)测试地点选在隔音室内,指导被试深吸气后,尽可能长而舒适地发/a/音(即音调与响度维持在舒适水平),每位儿童测试三次(每次间隔1分钟左右),取最大值作为统计数据。这种测试保证了实时、客观、准确。因此本文通过实验的研究,建立听力语言障碍儿童言语呼吸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标准。本实验分成三个分实验进行:第一个实验建立健听儿童各性别年龄段常模值,即制订评估标准;通过对健听儿童最长声时的客观测量,建立最长声时的标准即常模,达到对聋儿可能存在的功能性言语呼吸疾病进行评估和治疗的目的;第二个实验证明腹式呼吸是最有效的言语呼吸方式,正确的腹式呼吸训练和放松训练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第三个实验再次为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在言语中采用正确的腹式呼吸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WP=25>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健听儿童的最长声时受到性别、年龄、肺活量等因素的影响,各年龄段男女童的最长声时存在显著性差异;最长声时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延长。该常模可以制定成聋儿言语呼吸疾病的评估标准和治疗目标。第二个实验证明大多数的功能性嗓音言语疾病患者有明显的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训练能够提高聋儿的最长声时,言语的腹式呼吸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呼吸与发音的协调功能。使患儿发音轻松、自然。第三个实验通过对聋儿进行最长声时测量,寻找功能性病因,同时进行了治疗,并对疗效进行了实验评价。通过本实验研究得出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