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18世纪、19世纪之交的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丁的创作视阈往往显得不够开阔,但她却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把篇章结构得极为精巧缜密。她对每个人物、每个情节在作品中的价值都有充分的把握,并善于利用它们推动艺术整体的建构,使每部作品都类似一个完善的道德世界。而长篇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则是奥斯丁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本文着重分析和评价了这部小说的六个问题。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道德倾向奥斯丁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表达的主要是对家庭理想状态的设想,即一个和谐有序、相互尊重的家庭秩序;家庭成员要有起码的责任感和自觉的道德意识;最核心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应以诚挚的爱为纽带,切忌自私和虚伪之心。二、《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人物的基本布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诸多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组,每一组分别代表一种道德势力:托马斯爵士代表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外在秩序和权威势力;贝伦特太太代表了一种自私的势力;诺利斯太太是虚荣势力的代表;汤姆、玛丽亚、朱丽叶构成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反秩序势力;范尼、埃德蒙则是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内在道德势力和爱的势力。此外,克劳福特姐弟代表了一种外来的反秩序、反权威、反道德的势力。 <WP=46>三、《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基本情节结构小说开篇时,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以强制的秩序和自私的势力为主,由托马斯爵士的权威所统摄,内在的爱的力量处于弱势。随后,托马斯爵士出海,权威势力一时缺席,在此期间,克劳福特势力入侵曼斯菲尔德庄园,鼓动起汤姆等人的轻浮之心,在曼斯菲尔德庄园,特别是在玛丽亚的婚约和埃德蒙的爱情上制造了隐患。托马斯爵士归来后,对克劳福特的气焰有所压制。同时,在埃德蒙和范尼的感化下,克劳福特势力向道德和爱的力量靠拢。但是,随着亨利对范尼之爱的公开化,爵士的虚荣心上升,约束力开始下降。最后,亨利代表的克劳福特势力冲破了托马斯爵士的秩序,其自身也因轻浮而以失败告终。曼斯菲尔德庄园在克劳福特灾难中重生,达到了道德的完满。四、《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内在完满性小说紧紧地围绕着以范尼的爱情实现为象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的道德完善而展开。由存在弊端的曼斯菲尔德开始,通过引入克劳福特这一否定势力,造成它的裂变重组,起到净化革新的作用。随后,克劳福特势力即被剔除出去,曼斯菲尔德庄园复归完整状态,并达到完美境界。在这一圆周运动中,《曼斯菲尔德庄园》本身也体现了在结构布局上的完满性。五、精巧的机关设置《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事件并不多,只涉及少数几桩婚姻、几场<WP=47>宴会和几次出游,但每个场景都为上述各种道德势力之间的冲突提供了舞台。比较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包括:托马斯爵士的出海,克劳福特姐弟的到来,索色顿恶作剧,戏剧狂欢,爵士归来后的几次聚会,以及最终的玛丽亚婚变。它们都造成了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成为曼斯菲尔德庄园走向道德完满途中的一个个关键的契机。六、奥斯丁独到的艺术性奥斯丁在编制情节时从不露痕迹,而是充分地利用每一组势力冲突和每一个事件契机所能产生的内在动力,来达到推动情节进展的目的,体现了小说创作的客观性和成熟性。从总体来看,奥斯丁能够深入地挖掘艺术诸元素的内在潜力,建造了一个个完整的艺术小天地,实现了“艺术的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