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湘军崛起为标志,中国当代文坛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了大量的以省区命名的区域型小说作家群。立足于本省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区域文化,在政府、评论界和期刊的联合推动下,区域型小说作家群不断成为文坛的热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独特的群体性作家的生成,同时也为新世纪作家群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论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区域型小说作家群的发生上,并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首先,从发生学角度分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影响区域型小说作家群生成的文化语境。作为一种人情交往的表现形式,文人结社传统必然会对区域型小说作家群的形成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期在西方文化思潮影响之下形成的文化热和寻根思潮,加速了区域型小说作家群的发生。大众文化的兴起在改变着文学生产、传播、读者接受的同时,也影响了作家们的创作心态,促使作家们以群体姿态来应对社会的变化。其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的区域型小说作家群,生成的主导力量也是错综复杂的。主要包括:一是在作家群体意识增强下主动生成的作家群。以九十年代南京青年作家群为代表,他们通过加强公共交往、创办同人刊物、策划文学事件等方式增强其群体成员的凝聚力。二是权力话语的导向作用。政府出台文艺政策积极引导作家的创作,各文化职能机构积极地发现和培养作家,努力扶持文学精品,促成各省区作家群的生成。三是评论界的推动。文学创作必然离不开文学批评。在区域型小说作家群的生成中,评论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或者在政府作协的组织下对某种文学现象进行批评,或者是自觉性地对某个作家创作或某省区创作进行集中评论。最后,通过梳理区域型小说作家群的生成语境和主导力量,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区域型小说作家群从整体上进行一个价值判断,指出其对挖掘各省区的区域文化、强化群体自身创作力和促进各省区的文化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独特意义。在分析作家群生成的同时,本论文也指出了区域型小说作家群存在的问题,其群体创作越来越呈现一种共性消减、个性突出的倾向,在其生成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一种同质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