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随着消费者认知水平质的提高,我国企业选择认证来强化品质管理、扩大市场份额已渐渐成为常态,但在绝大部分企业依据主营业务范围选择认证种类的同时,还存在少量企业所获认证与自身经营方向并不契合的奇怪现象,其中典型例子便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Occupation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认证的追捧,目前此行业已有逾万张该证书被颁发。直观看来,该认证所包含的施工标准、危险源控制等内容对安全系数天然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实际生产过程几乎没有影响,企业认证直观收益微乎其微,因此管理者对这一“无用”认证的偏好似乎与传统“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相悖。 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后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是优质生产商面临逆向选择风险时出于将自身与劣质生产商区分开来的目的主动向市场传递质量信号,通过OHSMS认证来迎合“认证标志显示出企业较高生产水平”这一顾客感知,以实现其自身利益。对此,本文一方面构建数理模型,探讨OHSMS认证在将产品质量的经验品属性转为搜寻品属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构建实证模型,首次使用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中生产性服务企业财务数据和认监委认证数据,通过粗化精准匹配(CEM,coarsened exact matching)和倾向得分匹配(PSM,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方法控制内生性,从营销绩效、整体获利水平和生产管理绩效三方面检验OHSMS认证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 一,企业的OHSMS认证决策具有内生性,忽略该内生性将导致对政策效果的高估。 二,OHSMS认证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信号显示效应,即虽然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但是可以作为特殊广告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传递高质量信号,降低交易成本赢得销售优势,这也就回答了企业为什么会申请“无用”认证这一问题。 三,进一步的分析发现OHSMS认证效果具有时效性,销售优势在三年有效期内逐渐增加但在证书失效后有所减弱。同时,在低市场集中度行业和经济欠发达区域,信号显示效应更明显。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在调整监管方式提高认证的有效性的同时,要注意引导企业避免盲目认证,实现长期发展。同时应加强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信息传递效率,以避免信息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