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物质内部深层次的微观结构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科学家发现人们曾经认为是基本粒子的原子是由更为基本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组成的时候,重新定义了基本粒子,然而之后的实验结果又陆续推翻之前的定义,证实基本粒子还有更深层次的内部结构。目前,科学家们已经从夸克和胶子的层次上来研究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因此,随着理论知识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基本粒子的认识将更加丰富全面。基本粒子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总共分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与强相互作用。夸克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它们是通过无质量的胶子来完成相互作用传递的。到目前为止,在夸克层次上能够成功描述夸克间强相互作用理论的是量子色动力学QcD,在这个理论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分别是渐近自由与色禁闭。正是由于色禁闭这一特征,我们在实验室中无法直接观测到单个的夸克和胶子,仅仅观测到的是夸克和胶子所形成的末态强子。但是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夸克与胶子强子化的产物,能够间接获得强相互作用的性质。在实验中,人们观察到了理论上预言的喷注,包括双喷注和三喷注结构,这些发现有力的证明了部分子模型中所预言的胶子的存在,同样,它也是被视为研究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产生高温高密度物质结构的桥梁,以及研究实验中产生的新形式物质性质的强大工具。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物理概念,以及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相关模型:多相传输模型(AMPT)、PACIAE模型和PYTHIA模型。然后,分为以下儿个部分介绍了我们的研究工作: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相对论重离子Au+Au碰撞中微喷注挑选方法及其特性,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具体分析了微喷注内部粒子的分布特性;第三部分中,我们介绍了相对论重离子Au+Au碰撞中反轻核的产生,包括反轻核的产额的计算以及撗动量分布特性。第一部分中,首先引入喷注的圆锥定义的概念,然后,在刘峰等人提出的高能粒子碰撞中喷注的“圆锥判定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一套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挑选微喷注的方法。利用多相传输模型(AMPT)产生能量为200GeV的Au+Au碰撞数据样本事件,并利用上述方法进行微喷注的挑选,通过分析挑选的微喷注数目对各种参数(截断参数、领头粒子的最大横动量等)的依赖关系,发现:这种微喷注的挑选方法存在很强的参数依赖性,但当参数值超过一定的范围时,则它们儿乎不会对微喷注的挑选造成影响,参数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弱。接着我们分析了微喷注的挑选对能量参数、碰撞参数的依赖关系。发现挑选的微喷注数目随着能量参数的增高而增多,随着碰撞参数的增大而减少。第二部分中,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微喷注内部粒子的分布特性,其中包括了快度分布、横动量分布、角度分布以及这些分布特性的能量和碰撞参数的依赖关系。我们发现:微喷注内部大部分粒子分布在中心快度区域,在快度值较大处,粒子分布较少;而且,不同种类粒子的分布情况基本相似,与是否带电无关;同样,微喷注内部所有粒子的横动量分布基本相同,也与是否带电无关;最后,我们分析了微喷注内部各种物理量的分布的参数依赖性,发现:带电粒子的角度分布随能量参数的增大,其分布峰值从大变小,位置逐渐右移,但是角度分布与碰撞参数的大小无关;带电粒子的横动量分布特性与能量参数和碰撞参数的大小无关:带电粒子的快度分布随能量数值的增大而逐渐变宽、中心出现平台,但其分布也与碰撞参数的大小无关。第三部分中,我们介绍了有关反轻核产生的组合模型后,计算了轻(反)核和超核的产额、比率和横动量分布,并与STAR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用PACIAE模型计算出的产额以及它们的比率能够较好的符合STAR的实验数据。同样,计算得到了轻核(反轻核)横动量分布,其与相应的实验数据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表明:PACIAE+动力学约束相空间组合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轻核(反轻核)和超核(反超核)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