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了解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至2011年5年间临床分离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标本类型分布情况及其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统计分析各种标本来源肠球菌之间毒力基因携带率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肠球菌致病机制和毒力基因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3.了解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基因特点及表型特点,并对其水平传播特性进行研究。
4.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方法:
1.回顾性调查2007年至2011年临床分离的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标本来源分布情况,统计分析两种肠球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2.PCR的方法筛查肠球菌毒力因子基因,并与菌株来源结合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找出二者对应联系。
3.用PCR的方法对肠球菌进行基因筛查,检测万古霉素耐药相关基因vanA、vanB、vanC1/C2、vanM和毒力因子基因(esp、cyl、hyl、gel)。通过接合转移试验观察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能力,检测接合子的最低抑菌浓度,同时用PCR的方法验证结合实验是否成功。
4.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进行同源性分析,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
结果:
1.618株肠球菌(包括屎肠球菌360株和粪肠球菌258株)分离自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其中来自尿液标本198株(占32.0%),痰液标本165株(占26.7%),粪便标本115株(占18.6%),引流液、创面、脓液、血液等标本140株(占22.7%)。药敏结果显示: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耐药率均达在90%以上;其对呋喃妥因、莫西沙星、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都要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二者敏感率都在90%以上。
2.分离自尿液标本的菌株esp、gelE和cyl三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要高于粪便标本来源的菌株,分离自痰液标本菌株cyl携带率也高于粪便标本来源菌株,而分离自尿液标本的菌株gelE携带率高于痰液标本来源菌株, hyl基因在不同标本来源的菌株中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3.618株肠球菌中共检出VRE15株,其中14株为屎肠球菌。所有VRE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大部分表现为耐药。对糖肽类药物万古霉素呈高水平耐药(MIC≥256μg/ml),对替考拉宁有2株表现为敏感,其余耐药;VRE菌株中大部分都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替考拉宁、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对四环素耐药存在异质性;所有菌株对利奈唑胺敏感。
4.对15株万古霉素耐药的vanA型菌株进行液体接合转移试验,接合试验全阴性,未获得阳性接合子。
5.对vanA基因阳性屎肠球菌进行PFGE同源性分析并绘制各菌株间的相似性树状图,少数菌株存在同源性,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也证实少数菌株亲缘关系相近。
结论:
1.临床分离的肠球菌主要来源于泌尿道和呼吸道标本。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
2.毒力因子基因在不同标本来源的肠球菌中携带率不同,尿液标本中分离的菌株毒力因子基因携带率高于粪便来源的菌株。四种毒力因子基因中esp基因携带率最高。
3.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主要为屎肠球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株,均为vanA基因型,携带至少一种毒力基因。
4.MLST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部分VRE菌株存在同源性,大多呈散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