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山水诗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98908240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身行万里半天下”,饱览奇景伟观,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诗。通过山水诗这一载体,读者能够窥视苏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本文力图对苏轼山水诗作一番梳理,旨在探寻其山水诗的思想内蕴与艺术魅力。 一、分析苏轼山水诗的思想内涵。作品是作家生活和思想的反映,作家的创作不能不受制于人生经历的影响,所以苏轼的山水诗也因其坎坷的人生经历而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 二、探讨苏轼山水诗独特的艺术魅力。本部分主要从哲理奇趣和意象方式上的新变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三、以客观的眼光审视他自身“好山水”以及“贬谪”这一人生经历对苏轼山水诗创作所起的推动作用,揭示苏轼山水诗取得巨大成就的动因。 全文的三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有文本细读又有原因探析。从苏轼山水诗的思想内涵入手,在对其山水诗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探讨其山水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尝试从“好山水”及“贬谪”两个方面来分析苏轼喜做山水诗的原因。
其他文献
郭在贻先生是我国当代有杰出贡献的语言学家,他精研训诂,以训诂名家,其训诂成就令学界瞩目。本文以郭先生训诂成就的原因为研究课题,在认真研读郭先生的著作和学界对他的研究文章
本文对从启蒙向革命转变的墨学背景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启蒙的失败,使现代知识分子从西方借鉴过来各个领域里的文化资源无法获得向现实转化的可能性,没办法实现以“民主平等”
顾况极富个人魅力,在诗坛有一定影响,是盛唐至中唐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学界对顾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生平、版本整理等,对顾诗分析多局限于其现实性,而顾诗独特的怪奇性审美特
历史上的张居正是个颇受争议并且本身非常复杂的人物。《张居正》开篇即营造一种山雨欲来的气氛,把主人公置于激烈的权力争斗之中,随后写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
明朝末年,天主教新兴的修会耶稣会趁航海大发现之便,秉重振天主教之雄心,一帆涉海,来到澳门,开始向西方传说中神秘而富庶的中国传播“上帝”的威名。在此后的近一百五十年间,以利玛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的文化领袖,当下大部分研究者都把目光投注到他的诗歌研究上,对他的词即《后村词》关注较少。其实他的词创作不论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还是从艺术成就上来看也是比
受学术界“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以语言为起点研究文学的相关问题成为文艺理论界的一个新的研究动向。对于文学中的“主体性”,即文学与个体生命的内在关联问题而言,语言研究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