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高血压前期”指收缩压(SBP)为120-139mm/Hg(1mm/Hg=0.1333kPa)和(或)舒张压(DBP)为80-89mm/Hg,即从正常血压到确诊高血压的过渡阶段。由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7次报告(简称JNC7)在2003年5月21日发布的JNC7首次提出。血压处于120~139/80~89mm/Hg范围内的患者未来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是血压处于更低水平者的2倍;在血压的全程范围,自115/75mm/Hg开始直至185/115mm/Hg,血压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就增加1倍,55岁血压正常者以后的25年中发生高血压的危险率为90%。我国研究显示1991年、2002年、2007年高血压前期分别占33.8%、61.5%和54.6%。2006年我国北京阜外、安贞等医院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人群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为38.9%-41.3%,正常血压和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群10年后发生高血压的比例分别为22.2%和52.6%,后者是前者的2倍多。由此可见,为数众多的高血压前期人群是进展为临床高血压患者的极为重要的来源。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患者已经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肥胖等,并引起微量蛋白尿、小动脉顺应性下降、左室结构异常和心肌肥厚,并使冠心病、脑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目前对于高血压前期治疗,主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JNC7指南推荐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于药物治疗尚没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所以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前期,延缓进展为高血压、保护靶器官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本研究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高血压前期的症候分布特点,为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前期提供更多客观证据。目的通过病例前瞻性、横断面研究,调查高血压前期的中医症候分布特点,为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前期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及门诊病人中筛选未合并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高血压前期病人共315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年龄、身高、体重、饮食及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基本资料,并收集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主编)第二辑《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眩晕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痰浊中阻、血脉瘀阻等五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将所采集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并导入SPSSl7.0进行统计分析,中医证候群的筛选采用系统聚类分析中的k-聚类法,得出四大类证候的证型指标,并归纳出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1.在高血压前期患者证候类型中,主要包括痰浊中阻证、血脉瘀阻证、肝阳上亢证、阴阳两虚证。2.在高血压前期患者症候和症候积分中,“眩晕”,“胸闷”,“食少”,“呕吐痰涎”,所占的比重最高。3.临床基线资料,男性患者明显偏高,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体重指数偏高,饮食史无法精确统计,吸烟史、饮酒史无明显增高,既往病史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发生率为51.43%,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18.41%,糖尿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11.75%,心血管靶器官损害的发生情况为心脏结构/功能受损发生率为10.48%,肾功能损害7.94%,脑血管疾病6.03%,外周血管疾病12.38%,眼底动脉硬化1.59%。结论1.高血压前期主要的中医证型包括痰浊中阻证、血脉瘀阻证、肝阳上亢证、阴阳两虚证,其中痰、瘀是高血压前期患者的主要证候表现。2.在高血压前期患者症候,“眩晕”,“胸闷”,“食少”,“呕吐痰涎”可能为高血压前期的中医症候要素,提示在高血压前期患者中痰浊可能为主要病机3.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且有年轻化倾向。超重/肥胖是高血压前期发病的重要病因,也是进展为高血压的重要原因;高血压前期已经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机体可能已经启动调节功能,提示注意高血压前期的防止,延缓高血压前期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