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性分析6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MSCT)资料,探讨HSCT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与MS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复习2003年8月至2010年4月我院证实的69例HSCT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男44例,女25例,年龄中间值为33岁(2-56岁)。呼吸系统症状为发热57例,咳嗽、咳痰15例,气促7例,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合并发生者12例。2、HSCT术后肺部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1年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及2006年国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3、使用德国SIMENSE Sensation 16螺旋CT机和GE Lightspeed 64螺旋CT机,全肺常规参数、曝光剂量螺旋扫描,重建层厚分别为10mm或5m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300mgI/ml)60~100 ml,速率为2.0~3.0 ml/s。用SIMENSE Volume Wizard及GEAW4.3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图像上传西门子及启之源PACS工作站阅片。4、复习CT图像,分析69例HSCT术后患者肺部感染CT征象,包括磨玻璃影、实变影、结节或肿块影、网格样影或线状影、空洞影及其它征象,评价各CT征象的形态、范围、分布。5、采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相对数采用率、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值小于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率与死亡率:HSCT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35.9%、死亡率为8.3%,其中以混合感染比例最高,占所有感染的36.2%。非血缘HSCT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于血缘HSCT,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病原体结果:病原体检出细菌68株,以革兰氏阴性菌多见,占全部细菌的60.3%,其中以大肠埃希氏菌及克雷伯氏杆菌最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占17.6%,以表面葡萄球菌最常见;真菌14株,以念珠菌最常见,占全部真菌的57.1%。3、HSCT术后各时期肺部感染:HSCT术后早期(1~30d)感染发生率最高,占全部感染的55.1%,主要病原菌是细菌、真菌及混合感染,分别占所有细菌、真菌及混合感染的78.6%、52.6%、56.7%;HSCT术后中期(31~100d)感染发生率占全部感染的24.6%,病原菌以CMV为主,占所有CMV感染的66.7%;HSCT术后期(>100d)感染发生率占全部感染的20.3%,无明显好发病原菌。真菌感染与非真菌感染在移植后三个时期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HSCT术后肺部感染CT表现:(1)常见CT征象:包括磨玻璃影、实变影、结节或肿块影、网状或线样影及空洞影,其中磨玻璃影、实变影、网状或线样影及空洞影在细菌、真菌及病毒三组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节或肿块影在三组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检验结果显示,真菌感染结节或肿块影发生率较细菌及病毒组高。(2)不同病原体肺部感染CT表现:细菌感染14例,以实变影(n=7)及磨玻璃影(n=6)多见,病变以弥漫分布(n=7)为主;真菌感染19例,以结节或肿块影(n=15)最常见,其次为实变影(n=10)、磨玻璃影(n=6)及网状或线样影(n=4),5例结节或肿块见空气新月征,8例结节或肿块边缘见晕征,10例结节或肿块与血管关系密切,可见枝果征,病变分布以胸膜下(n=11)为主;巨细胞病毒感染6例,以磨玻璃影(n=3)最常见,其次为结节或肿块影(n=2)及网状或线样影(n=1),病变以弥漫分布(n=4)为主;混合感染25例,以磨玻璃影(n=15)及结节或肿块影(n=15)最常见,病变以胸膜下或弥漫分布多见。结论:HSCT术后肺部感染,以混合感染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真菌感染、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细菌是最常见病原体,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常见,其中又以大肠埃希氏菌和克雷伯氏杆菌最多见,真菌以念珠菌最常见。非血缘HSCT肺部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血缘HSCT,二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T术后早期(30天内)肺部感染以细菌、真菌及混合感染常见,中期(31~100天)以真菌和CMV感染常见,后期(100天以后)感染发病率减少,无明显好发病原菌。CT是HSCT术后肺部感染重要检查方法,能显示肺部感染的病变形态及分布等影像特征,结节或肿块影更多见于真菌感染,晕征、空气新月征及枝果征是真菌感染较具特异性征象,因其CT表现多样,需结合术后肺部感染时间、病变分布、形态及临床、实验室资料等才能作出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