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碳发展是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与行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碳汇,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估算我国区域尺度森林碳汇信息,进行经济发展与碳收支数量分析和低碳发展评价,有助于深刻认识当前森林碳汇在我国区域低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开展森林“增汇”行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论文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福建省为例开展了以下主要研究:(1)森林碳汇估算。采用耦合遥感的过程机理模型BEPS(Boreal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估算福建省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针对山区地形影响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地形调节植被指数(TAVI)提高BEPS模型估算森林NPP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森林NPP全年平均值为587.13gC/m2.a,全年累计达到46.77×106tC;福建省森林NPP空间分布与海拔密切相关,并与农民问题联系紧密。(2)经济发展与碳收支数量分析。通过对福建省各县市人均GDP与人均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人均能耗碳排放、人均碳平衡量的数量分析,表明福建省大约45%的县市属于“碳汇型发展体”;人均碳平衡量与人均GDP表现为“U曲线发展形态”,而非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U曲线漂移假说”推理认为随着低碳发展的不断推进,“U曲线关系”会向“0碳平衡量——高GDP”方向漂移,并逐步实现地区贫富差距的缩小。(3)低碳发展评价。根据低碳发展本质特征,从“经济发展、碳收支与社会和谐”三分量构建福建省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进行福建省各县市低碳发展评价与排序;提出“效度指数”分析不同评价指标对低碳发展评价结果的“作用力”。结果表明,武夷山市低碳发展指数(LCDI)最高;第三产业比重、人均森林NPP与人均能耗碳排放三项评价指标对福建省低碳发展指数的“作用力”较大。(4)森林“增汇”推进低碳发展建议。根据福建省低碳发展分析与评价结果,建议开展森林碳汇生态补偿、发展特色低碳森林产业、淡化“清洁发展机制”下森林碳汇交易等森林“增汇”措施,推进福建省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