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十一五规划”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经济增长绩效如何变化,如何提升海洋经济整体实力备受关注。但在目前测度中国海洋经济增长绩效的文献中,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1)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2)中国海洋经济增长绩效评价采用传统的DEA模型,很少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基于松弛的效率测度方法进行评价;(3)对于已经到达生产前沿面的生产决策单元来说目前已有的文献只说明其是有效率的,并没有对这些决策单元以后该如何发展给出相应的对策。本文综合考虑上述三方面,利用1996-2011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面板数据,加入环境约束后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基于松弛的效率测度方法(SBM),在构建理想可实现前沿面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生产前沿面的特点,发展了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测度方法对中国海洋经济增长绩效进行评价,其中海洋经济增长绩效评价包括静态绩效评价(效率评价)与动态绩效评价(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并且采用空间Tobit面板数据模型对海洋经济增长绩效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如下所述。从中国海洋经济增长静态绩效分析,本文研究表明:(1)根据中国海洋经济增长年均静态绩效可知,中国海洋经济的无效率主要由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污染)引起,其中期望产出的无效率比重在上升,非期望产出(污染)比重在下降。(2)根据中国海洋经济增长区域静态绩效可知,各地区2006年后海洋经济发展效率相比2006年前有所提高,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间接导致了海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根据中国海洋经济不同生产前沿面的过渡角度分析,上海、广东已经到达全局生产前沿面,广东应该提高海洋经济中劳动的技术水平,上海需要提高治污的技术水平;对没有达到全局生产前沿面的省份来说,海南、广西既要改善海洋经济投入产出结构,又需要提高期望产出的技术进步;其他地区主要应该改善目前海洋经济投入产出结构,进而更快地达到海洋经济全局生产前沿面。从中国海洋经济增长动态绩效分析,本文研究表明:(1)根据中国海洋经济增长年均动态绩效可知,2006年前理想可实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LTTP_Ideal)年均下降2.1%,2006年后年均增长0.7%;其中与技术进步有关的理想可实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LTIdeal)在2006年增长了9.7%,但是2006年以后一直呈现年均下降趋势,即“十一五规划”将中国海洋经济推向了较高的生产前沿面,但随后前沿面又出现了退步。(2)根据中国海洋经济增长区域动态绩效可知,2006年后各地区LTFP Ideal相对2006年前都有所提高;2006年后“高”地区、“低”地区LTFP_Ideal呈年均增长趋势,“中”地区LTFP_Ideal呈年均下降趋势;2006年后海洋经济LTFP Ideal呈下降趋势的地区主要源于海洋经济期望产出生产率的下降。(3)根据与技术落差有关的海洋经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LTG)可知,落后地区具有后发优势,海洋经济技术的进步可以在政策刺激以后逐年有所提高,但是发达地区原本的技术水平已经比较高了,政策刺激以后再让它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其就比较乏力,因而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就趋缓了。从中国海洋经济增长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本文研究表明:(1)从空间效应角度分析,中国海洋经济增长静态绩效与海洋经济增长动态绩效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其空间效应带来的海洋经济效率与技术的进步。(2)中国海洋经济增长静态绩效与海洋实际生产总值存在U型关系,2011年各地区都已经处于效率对称轴的右方进行生产。目前中国海洋经济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生产禀赋结构需要调整;中国海洋经济第三产业水平的提高及地区开放程度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它们对效率提高的速度在减缓。降低地区污染排放与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效率,可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受政策影响显著, “十一五规划”政策促进了中国海洋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