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I多平面重建在显示胆囊癌邻近结构侵犯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5.9—2006.12临床怀疑为胆囊癌的连续性病例共109例,其中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病例纳入本研究,18例中,男5例,女13例,年龄37~72岁,平均58.6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黄疸、消瘦等,其中,CT扫描9例,MR成像9例,CT及MRI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CT扫描病例均行冠、矢状重建;MR检查病例行轴位T1W、T2W平扫,T1W增强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增强VIBE序列扫描并作冠、矢状重建,其中7例病人加作矢状位扫描。结果:(1)18例胆囊癌中,5例腔内结节型占27.7%(5/18)、7例肿块型占38.8%(7/18)、6例局限性厚壁型占33.3%(6/18);肿块型及腔内结节型胆囊癌动、门脉期呈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更明显,以周边强化为主;厚壁型胆囊癌动、门脉期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2)显示邻近肝实质侵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轴位分别为81.2%、100%、83.3%,冠状位分别为87.5%、100%、88.9%,矢状位分别为81.2%、100%、83.3%;(3)显示胃窦侵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轴位分别为75%、90%、83.3%,冠状位分别为75%、80%、77.7%,矢状位分别为75%、80%、77.7%;(4)显示十二指肠侵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轴位分别为70%、75%、72.2%,冠状位分别为80%、75%、77.7%,矢状位分别为70%、75%、72.5%;(5)显示结肠肝曲侵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轴位分别为25%、85.7%、72.2%,冠状位分别为25%、85.7%、72.2%,矢状位分别为50%、71.4%、66.6%;(6)显示胆管侵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轴位分别为75%、100%、83.3%,冠状位分别为75%、100%、83.3%,矢状位分别为66.6%、100%、77.7%;(7)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显示邻近腹膜侵犯准确度为66.6%;显示网膜侵犯准确度为50%;(8)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显示淋巴结转移准确度为66.6%。结论:CT及MRI对于胆囊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胆囊癌的强化方式具有一定的特点,肿块型及腔内结节型胆囊癌动、门脉期呈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更明显,以周边强化为主;厚壁型胆囊癌动、门脉期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显示邻近肝实质、胃、十二指肠、胆管受侵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较高;而显示结肠肝曲、腹膜、网膜受侵犯准确度较低。胃肠道受侵犯CT及MRI表现为肿块与胃肠道管壁间脂肪密度/信号增高或消失、胃肠道浆膜面不光整、胃肠道壁增厚或形成肿块,增厚的壁或肿块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腹膜及网膜受侵犯CT及MRI表现为腹膜及网膜增厚或结节,增强后动、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胆管受侵犯CT及MRI表现为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增强后动、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CT及MRI多平面重建显示胆囊癌邻近结构侵犯能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影像学信息,对于选择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