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戈尔丁在1954年创作的《蝇王》作为二战之后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意识和深刻意蕴的作品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它典型地代表了战后人们从那场灾难中引发的对文明和人性的思考,批评家们对它的理解也大都集中在了其所表现的人性之“恶”上。但是,谈到人性就绝不能忽视对“自由”的理解,因为自由从来就是包含在人性中的重要因素。经历了二战的磨难与历练,戈尔丁看到了人性的缺陷,看到了人在追寻自由中的精神困惑、恐惧和失措。本文就是以承认人性之恶入手,从对自由的追寻、对自由的逃避以及自由的出路来分析《蝇王》中所隐含的自由观。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前两章按照作者行文的思路从自由的角度出发对《蝇王》进行剖析和解读,最后一章总结和提取出戈尔丁的自由观。第一章,对自由的追寻。主要分析了作者在《蝇王》中设定的一个自由开放的大背景、以及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对最大限度自由本能的追求,并进一步指出了由其导致的孩子们无处安放的自由状态。意在说明一味的追求绝对的自由,必将置人于毫无约束的真空状态之中,从而导致人的无所适从、孤独和恐惧心理的产生,使人陷入精神的荒原之中。这种心理危机是引发灾难的根本原因。第二章,对自由的逃避。主要从对权力的追逐与依附、屈从于野兽等两方面分析了《蝇王》中的孩子们为了逃避绝对自由带来的孤独恐惧的感受而做出的反应,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引发的肆意的暴力行为。在此过程中,人性之恶被无限的激发出来,孩子们在茫然和疯狂中迷失自我、堕落为兽,最终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第三章,自由的出路。指出了自由悖论的问题,意在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对戈尔丁隐含的自由观进行梳理。并结合上述论证,重点探讨了戈尔丁所认为的健康的自由就是建立完善的秩序、普及知识和善的教育以及注重个人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