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户外耐力跑项目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步从无到有,从不知名到知名,参与者越来越多,赛事规模和水平越来越高。在我国,也有很多户外耐力跑人群,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和有实力的队伍。由于这一项目在国内发展时间尚短,中国运动员与世界顶尖选手之间,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实力差距。通过对大型户外耐力跑赛事中中外运动员名次成绩对比,国内的研究者提出:中国户外耐力跑运动水平最大的短板在后程速度上,集中的体现就是在超长距离越野的后段,走的多跑的少,平均速度上不去,甚至不少选手在离终点还有十几公里的时候跑不动,不得不放弃比赛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有氧能力上存在欠缺。本文根据运动训练学原则对国内高水平户外耐力跑运动员训练计划进行分析,使户外耐力跑训练安排更加客观,更有针对性,更符合户外耐力跑赛前训练规律。以期达到提高户外耐力跑有氧能力和比赛成绩的目的。本研究选取国内户外耐力跑领域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成绩最突出的六位运动员作为受试对象,选取2012年3月下旬至10月中旬的一段系统训练时间作为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针对重大比赛的特点和需求,多方式多手段综合运用,进行了整个训练周期的训练课设计。选择高原训练、场地间歇训练、步频训练、低氧训练、高温训练五种手段,强调针对实战,重点突出。将高原训练安排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连续进行,而将场地间歇训练安排在3月下旬至5月底,将其余三者按排在室内跑台上,与场地间歇训练交错进行,以使整个训练周期尽可能的紧凑。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精细控制运动负荷、有侧重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运动员模拟竞赛状态下的有氧能力,以期切实地提高成绩。经过场地间歇训练课、步频训练课、低氧训练课、高温训练课课程,并将课程内容分组后对组间间歇时间实行控制,进行一个完整训练周期系统性、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后,户外耐力跑运动员的耐力和有氧运动能力都获得了增强,运动能力和测试课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