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三峡库区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及统筹城乡发展各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生态环境脆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空心化”凸显等问题成为制约三峡库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改善生态环境、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提升库区城市经济总体实力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回顾了传统和现代区域经济地理理论,对城镇化发展理论进行框架重构。从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城镇化动力机制、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及城镇体系现状、优化与调整等四个角度,构建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整体框架。城镇化现状系统分析了人口城镇化率水平、空间差异、城市规模,土地资源稀缺和生产和生活设施发展水平等的近期发展状况。城镇社会功能培育缓慢、城市职能趋同和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主要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测评模型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将重庆三峡库区15区县城镇化水平分成四类。城镇化动力机制重点总结了主要动力、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农业发展是城市形成的基础;第二产业是城镇化进程的直接动力;发展旅游业将成为未来三峡库区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带动餐饮、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产业发展,成为城镇化的后续动力。三峡库区城镇化外生动力主要是国家政策的驱动力、主城区“一小时经济圈”对库区腹地区县的对口支援、生态环境的保护、项目带动和外资引入。内生动力包括政府的正确引导,科技文卫投入力度增大,城镇集聚扩散效应,投资拉动。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出了近期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型发展模式、旅游型带动型发展模式、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和新型工业化型发展模式,远期发展模式主要选择以商务带动型和生态导向型发展模式。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路径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完善各项制度、实施人才储备战略、信息化带动城镇化和多方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等方面来实现。城镇体系分析了三峡库区城市规模,揭示了三峡库区城市首位度大,缺乏中等城市,同时对三峡库区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从四个方面对城镇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确立了三峡库区各个城市的城市职能。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对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自评,提出主要创新点,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