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近二十年有关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现代文献,探讨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辨证和用药规律,从而为优化本病的中医诊治提供依据,期望能丰富中医药诊治本病的思路。方法:通过查阅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医学期刊、学术会议发表和学位论文有关子宫腺肌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所有收集的文献按病例数、辨证分型、治法、基本方的组成药物收集材料,均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tata统计软件对中医证型、治法和药物频数分布进行统计处理,计算各中医证型、治法在总病例数中所占百分比,统计不同中医证型中每味中药的使用频率。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文献58篇,文献中的病例数共2952例,处方共59条,包括132味药,30071个药次。其论及的中医证型,归类后主要为:血瘀型(46.10%)、气滞血瘀型(22.33%)、肾虚血瘀型(20.46%)、瘀热互结型(5.18%)、痰浊瘀结型(2.68%)等。其论及的中医治法主要为活血化瘀,消癥散结(46.10%)、活血化瘀,疏肝理气(22.33%)、补肾益气,活血化瘀(20.46%)、活血化瘀,清热解毒(5.18%)、活血祛痰,软坚散结(2.68%)。5个证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5味中药分别为:血瘀型:桃仁、赤芍、茯苓、桂枝、丹皮、川芎、当归、莪术、延胡索、丹参、三棱、制香附、牛膝、血竭、皂角刺;气滞血瘀型:当归、川芎、赤芍、生牡蛎、延胡索、桃仁、没药、制香附、柴胡、牛膝、枳壳、红花、生甘草、浙贝母、白芍;肾虚血瘀型:桃仁、莪术、当归、延胡索、赤芍、菟丝子、黄芪、水蛭、丹参、川芎、乳香、没药、牛膝、三棱、熟地黄;瘀热互结型:蒲黄、蒲公英、三七、益母草、木香、制香附、升麻、补骨脂、延胡索、枳壳、红花、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痰浊瘀结型:生牡蛎、丹皮、浙贝母、玄参、延胡索、桃仁、莪术、牛膝、茯苓、三棱、桂枝、白花蛇舌草、山慈菇、昆布、三七。结论:1.瘀血阻滞下焦是子宫腺肌病的根本病机,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2.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瘀热互结型、痰浊瘀结型。3.子宫腺肌病的中医治法主要为:1)活血化瘀,消癥散结;2)活血化瘀,疏肝理气;3)补肾益气,活血化瘀;4)活血化瘀,清热解毒5)活血祛痰,软坚散结。4.治疗子宫腺肌病各中医证型的高频药物分别为:①血瘀型:桃仁、赤芍、茯苓、桂枝、丹皮、川芎、当归、莪术、延胡索、丹参、三棱、制香附、牛膝、血竭、皂角刺。②气滞血瘀型:当归、川芎、赤芍、生牡蛎、延胡索、桃仁、没药、制香附、柴胡、牛膝、枳壳、红花、生甘草、浙贝母、白芍。③肾虚血瘀型:桃仁、莪术、当归、延胡索、赤芍、菟丝子、黄芪、水蛭、丹参、川芎、乳香、没药、牛膝、三棱、熟地黄。④瘀热互结型:蒲黄、蒲公英、三七、益母草、木香、制香附、升麻、补骨脂、延胡索、枳壳、红花、当归、丹参、乳香、没药。⑤痰浊瘀结型:生牡蛎、丹皮、浙贝母、玄参、延胡索、桃仁、莪术、牛膝、茯苓、三棱、桂枝、白花蛇舌草、山慈菇、昆布、三七。5.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应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痛经时控制疼痛最为重要,应注重化瘀消癥,解痉止痛,此为治标。平时的治疗,消癥散结,培补正气,此为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