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居民逐渐从关注经济增长转向关注个人幸福。本文采用世界价值观调查1990-2007年中国部分的5000多个样本,采用线性模型和有序离散模型,运用3个不同的幸福指标,分析了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中国居民的幸福程度和这种影响是否随时间变化。本研究将有助于明确公共政策如何让居民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从1990年到2007年,中国人的幸福感总体呈下降趋势;女性比男性更加幸福,1990年男性和女性的幸福感最为接近;结婚的人更加幸福,并且结婚和单身的人幸福感差距在不断增大;是否有孩子一直对幸福水平没有影响。其次,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随年龄先降低后升高,呈现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生活愉悦度没有受到年龄显著影响。35-40岁的中年人普遍处于幸福程度最低的状态,40岁之后,幸福程度逐渐上升,而50-60岁的人幸福程度恢复至15-20岁年轻人的水平。第三,从1990年到2007年,健康对幸福的影响力迅速上升,2007年健康的影响力迅速提升至20年来的最高点。总体而言,受教育越多的人越幸福,但1990年和2001年,教育水平对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第四,总体而言,收入增加的确令人更加幸福,但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等数量的货币增加带来的幸福感增加越来越小。相对收入比绝对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要更加显著,并且相对收入的影响力一直没有减弱。第五,失业的群体比有工作的群体更加不幸福。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随着失业率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曲线关系。当失业率达到约3.4%时,中国居民的幸福感最低。失业率对生活愉悦度没有显著影响。第六,通货膨胀率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2次曲线关系:通货紧缩和高速通货膨胀都使人幸福感下降,温和而低速的通货膨胀使人幸福程度最高。通货膨胀率对生活愉悦度都没有显著影响第七,总体而言,对社会更加信任的居民更加幸福;但是当采用不同年份的数据时,信任只在2001年的影响是显著的,在其余的3个年份并不显著。社会失范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并且社会失范水平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1990年至2007年不断上升。最后,本文给出了一些提高中国居民幸福感的政策建议:完善医疗、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体制;加强食品和药品质量监督;破除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税收制度改革,调节收入分配;更加严格的控制通货膨胀;从教育体制改革和增加就业机会两方面减少失业;从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增强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