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残端进行解剖,观察其ACL胫骨止点骨性结构的特点,为ACL重建手术在胫骨止点骨性结构方面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40例胫骨平台标本,男性3人,女性32人,左膝21例,右膝19例,平均年龄67±7岁,范围54-83岁,解剖ACL胫骨残端,显露ACL胫骨止点骨性结构,描述该骨性结构的解剖学特点;根据其外观形状特点,进行形态学分类;测量长度、宽度、深度,面积;男女性及左右侧的形态学参数进行对比;将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性结构的面积与个体身高、体重、B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40例标本的ACL胫骨止点都附着于一个由周围骨性突起围绕而成的具有三维结构特点的骨性凹面结构内;该骨性结构的边缘分别是内侧髁间嵴,外侧髁间嵴,胫骨前嵴,胫骨嵴;在外观形态上表现各式各样,可分为椭圆形、三角形、矩形、圆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六类;其中,椭圆形10例,三角形5例,矩形8例,圆形4例,长条形7例,不规则形6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5%,12.5%,20%,10%,17.5%,15%;在形态学测量参数上,平均长度14.0±3.1mm(7-20mm),平均宽度9.2±2.9mm(3-14mm),平均深度 9.2±2.9mm(3-14mm),平均面积 110.27±28.15mm2(64-179mm2);其中,长条形胫骨止点骨性结构具有长度最大、宽度最小、深度最大、面积最小的解剖学形态特点;男女性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性结构的长度和面积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宽度和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性结构的形态学参数在长度、宽度、深度、面积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性结构的面积与个体的身高呈低度相关(r=0.303,P=0.058),与体重(r=0.059,P=0717)和BMI(r=-0.095,P=0.559)无相关性。结论:对于ACL重建术中胫骨止点的解剖定位,前后内外侧缘分别可以以胫骨前嵴、胫骨嵴、内侧髁间嵴、外侧髁间嵴作为骨标志物参考,将ACL胫骨止点重建在该骨性凹面结构内。为了避免损伤外侧半月板前角部分,应以内侧髁间嵴为胫骨隧道定位参考标志物较为安全;而以胫骨嵴为骨标志物参考时,隧道定位应当适当前移。胫骨隧道的直径选择应以9mm为宜。但是,长条形胫骨止点骨性结构具有特殊的解剖学形态特点,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胫骨隧道的大小及移植物的形态有着更为特殊的要求,未来有待在临床研究领域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