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KM)突变小鼠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KM突变小鼠是我所KM封闭群小鼠繁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例自发突变小鼠,表型异常,全身被毛稀少,表皮增厚有皱褶。为进一步育种研究,于SPF级动物房内进行近交化培育保种,其突变表型可稳定遗传。该KM突变小鼠初生时与野生型KM小鼠间表型无差异,至一周左右被毛生长后即可与野生型相区分,其被毛稀疏,至离乳仍可见粉红色皮肤,成年后皮肤明显松弛褶皱,表面干燥,部分动物有皮屑脱落,部分动物出现皮肤溃破,类似于人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变表现。因此我们对KM突变小鼠进行近交系培育,以期发现其突变的遗传规律并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同时,研究中主要对该突变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分析,检测其在生物学特性方面与野生小鼠间的差异;根据突变小鼠的表型,观察其皮肤的病理改变及免疫细胞和分子改变,检测免疫器官脾脏和淋巴结淋巴细胞的改变等,目的在于了解KM突变小鼠的系统表型特点、遗传规律等,为其后的基因定位和机制研究奠定基础,以期开发新的疾病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同胞杂交、测交等方法近交培育的KM突变小鼠和对照野生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遗传规律;电子摄像动态观察表型;对不同月龄,不同性别小鼠进行体重、脏器系数、代谢率、体温、及血液学常规、生化检测;通过常规HE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对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和野生KM小鼠皮肤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进行检测比较及脂肪组织脂肪因子瘦素检测比较;对不同年龄段的小鼠皮肤组织、脾脏及淋巴结细胞的凋亡与增殖以及脾脏、淋巴结组织T、B细胞数量进行检测比较。结果KM突变小鼠近交培育至第10代,突变表型稳定遗传,通过观察突变表型外显率,基本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且与性别无关,推测为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突变;突变表型为皮肤稀毛、皮屑、皮皱等;KM突变小鼠的体重与同龄野生小鼠比较明显降低,且生长缓慢,但除胸腺及腹腔脂肪脏器系数比KM野生小鼠低之外,其它主要脏器重量系数均高于野生KM小鼠;体温高,平均日饮水量大;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比同龄野生小鼠多,粒细胞百分比随年龄增长下降;单核细胞百分比呈明显增高的趋势;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低、低密度脂蛋白高;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细胞坏死,上皮角化过度或不全,颗粒层增厚,基底细胞层水肿,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结缔组织炎细胞浸润等;皮肤真皮层T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浸润,炎症因子IL-6、IL-22、TNF-α、IFN-γ表达增多;脂肪组织瘦素表达增多;表皮细胞凋亡增多,毛囊及皮脂腺细胞增殖减少;脾脏及淋巴结细胞凋亡相对增多,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增殖增加,9月龄突变小鼠脾脏增殖下降;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脾脏及淋巴结内T、B淋巴细胞均相对增多,9月龄时脾脏及淋巴结B细胞下降,T细胞增多。结论此次发现的KM自发突变小鼠突变表型主要为皮肤组织自发慢性炎症病变,全身系统性炎症改变,与人类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变有相类似的病理改变和细胞分子改变,且表型能稳定遗传。继续深入研究并定位突变基因有望培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动物模型。
其他文献
和谐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孜孜不倦地追求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并致力探寻美好社会的实现途径。在这个艰难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在宪法中详细的规定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各项基本制度,决
当今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居住区空间规划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的居住环境的需求。景观设计和建设不能准确把握地域人文特质,实现景观特有性,多样性、舒适性的
随着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移动学习继数字学习之后成为又一研究热点。针对传统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对用户的针对性不强,且底层硬软件资源浪费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的
发源于祁阳的祁剧拥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期根植于民间,服务于民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在戏曲的历史长河中。祁剧艺术文化底蕴深厚,在音乐、美术、文学、表演等多方面为我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弓弦乐器,并且历史悠久。在传统社会中不同的部落之间对马头琴类乐器有不同的称谓和演奏方式。新中国成立后马头琴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功。这种发
凝集素(lectin)是一种非抗体类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它能与糖类专一地非共价结合,并具有凝集细胞和沉淀聚糖和复合糖的作用。凝集素在生物界广泛分布,存在于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
丝状担子菌是一种常见的环境真菌,近年来已成为重要的人类病原体,引发了广泛的临床表现。裂褶菌是丝状担子菌病的主要致病原之一,医学文献中很少报道裂褶菌与人类感染性疾病
目的:探讨黄体酮胶囊联合益母草胶囊对药物流产后月经不调及阴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6例药物流产后发生月经不调及阴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
目的:分析长方案中垂体降调节天数、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Gn)启动日的血清雌二醇水平、黄体生成素水平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各项结局指标的关系,为更好地选择Gn启动时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