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是评价国家和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由于各地区在创新能力、技术吸收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地区间发展速度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另外,社会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区发展层次及百姓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长三角地区作为区域发展的典型代表,涵盖不同发展类型与规模的城市,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较高,值得深入研究为地区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在现有的产业研究基础上,利用2008年~2017年长三角产业数据进行了以下研究:(1)产业集聚性分析。利用基尼系数从产业层面对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归纳发现长三角集聚性较高的产业主要是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利用核密度估计和区位熵从时空层面对产业的优势地区进行探究,并以地图的形式展示。(2)产业驱动要素分析。综合学者的研究,形成一套涵盖城市基础设施、人口、教育、开放程度、产业结构、政策的指标体系。从全域角度出发,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长三角产业集聚的指标进行分析,与回归模型相比,该方法不存在共线性存在时解释指标覆盖不全面的问题;依据交互作用探测双因子共同作用下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大小和作用关系,弥补了产业方面指标交互作用探究的空白。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阶段各指标对长三角集聚产业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各指标交互作用更能解释产业的发展状态。从局域角度出发,本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的方法探究要素的空间非平稳性。由于GWR在离群值存在的情况下参数估计不准确,本文提出基于IGGⅢ权函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IGGⅢ-GWR)。以MSE、MAE、R~2为评价指标,通过模拟试验发现IGGⅢ-GWR比GWR性能平均提升1.1079、0.2320、0.0266。利用该模型进一步构建集聚产业与指标间的回归关系。结果显示,城市规模、教育水平、金融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起正向促进作用,城市规模对东南部城市的影响大于对西北部城市的影响;教育水平对中部地区影响较大,对南北地区影响相对较小;金融政策对中部地区影响大于对东部、西部地区的影响;国有化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呈反向关联,对东南部地区和西北地区影响较大,对中部地区影响较小。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有化程度对消费性服务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国有化程度与创新能力均能正向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国有化程度对长三角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大,对东部地区影响较小;城市创新能力对长三角中部地区的影响较大,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