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曾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并且已经成为当代美国文坛地位极高的作家之一,小说《人性的污点》是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人性的污点》)之一。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为背景,通过对科尔曼现实遭遇的描写,展示了种族、身份、个人与时代、机缘和宿命的冲突及对立。因为“幽灵”事件,科尔曼被冠予了“种族主义者”的罪名。科尔曼辞职和妻子去世后,又被揭露和福尼亚的桃色新闻。最终,科尔曼被流言所困,逼入绝境。通过对社会种族困境根源的探究,本文展现了美国社会表象背后的污秽状况和人性的污点。本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用热内特叙述学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尤其通过叙述学中叙述时间、叙述频率、叙述结构、叙事性等概念范式分析小说的主人翁科尔曼·希尔克,同时还分析了人物福尼亚·法利和越战老兵莱斯特·法利以及戴尔芬·鲁的生活经历。小说分析通过叙述学手法展示了异端的情节和孤独冷漠的主题。本文以小说情节冲突为突破点,从叙述时序、叙事结构的非连续性、事件冲突的叙述性、叙述频率等四个方面讨论了《人性的污点》中的戏仿、互文、人物特征的不确定性以及含混等典型后现代主义特征。这种叙述不仅反映了主人翁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体现了后现代背景下人们孤独冷漠的生存状态,孤独成为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产物。通过本文,叙述技巧的研究为表现作品的后现代特征提供了手段。透过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个体的意识自由和性格孤独冷漠表现更加明显。总之,叙述学理论被用来阐释一个主题:在工业生产背景下,人与人关系极端异化。人们丧失人性,活在冷漠孤独的世界里。只有回归自然和本真,人们才能得到心灵的净化;只有抛弃人性的污点,才能克服困难,丰富内心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