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大量的相关资料,从城市垂直绿化的概念、植物材料类型、应用类型及垂直绿化的功能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昆明市主城区(三环路)范围内约30条主要绿化街道及其周边和城区内18座立交桥的垂直绿化空间进行了大面积的实地调查,从藤蔓植物的种类、攀缘类型、立地环境条件、数量、覆盖面积、生长势状况、观赏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总结。
经实地调查统计,在昆明市主城区(三环路内)的垂直绿化空间范围内,应用的垂直绿化植物大概总共有46种,分别隶属于26个科,39个属,其中出现的应用频率最高、绿化覆盖面积最大、生长势状况最好即生态适应性良好的种类为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三叶地锦Parthenocissus himalayana、常春藤Hedera hilex、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和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等五种,最终确定了其中的四种藤蔓植物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这四种藤蔓植物分别是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三叶地锦Parthenocissus himalayana、常春藤Hedera hilex和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并于昆明市的四个行政区(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和西山区)内分别确立了四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点,为昆明市二环路范围之内的西站立交桥、白龙路新迎组团、国贸中心和西园路军安组团,分别属于公共绿地、道路绿地、机关绿地和居住区绿地。
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昆明市主城区范围内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立体绿化规划不够完善;
(2)垂直绿化藤蔓植物种类及应用类型单一;
(3)后期栽培养护管理力度不够。
在对这四个研究样点对这四种藤蔓植物进行叶面积指数的测定、光合效益的测定、杀菌效应及滞尘效应等几项生态指标的研究试验中,其中用以进行昆明市主城区内生态效益评价的的四项生态功能性因子为降温增湿效应、碳氧平衡效应、杀菌效应和滞尘效应。
经实验研究,对这四种藤蔓植物的四项生态功能性因子而言,其对比能力大小如下所示:
(1)单位绿化面积的蒸腾强度:叶子花>三叶地锦>常春藤>常春油麻藤;
(2)碳氧平衡效应:叶子花>常春藤>三叶地锦>常春油麻藤;
(3)杀菌效应:三叶地锦>常春藤>叶子花>常春油麻藤;
(4)滞尘效应:叶子花>三叶地锦>常春藤>常春油麻藤;
把此四项进行累加,则叶子花的综合生态功能最高,其次为三叶地锦,再次为常春藤,最低的为常春油麻藤。
最后根据调查与实验结果,针对昆明市主城区垂直绿化空间的规划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与建议:
(1)扩大研究藤蔓植物的种类,对昆明市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垂直绿化藤蔓植物资源进行更大范围的研究;
(2)建立城市垂直绿化空间生态环境效益评估计量指标体系,对昆明市垂直绿化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总体的评估和计量;
(3)建立城市垂直绿化藤蔓植物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的城市绿地类型提出合理的垂直绿化藤蔓植物种类和配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