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四组不同方式后路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差异。
方法:将24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分为4组,用椎体楔行切除法在L1椎体上制作严重压缩性骨折模型,用四组不同进钉方式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纵向载荷150N的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疲劳载荷各1500次,加载频率为1.0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疲劳试验后四种状态下固定节段(T13-L1)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运动范围(ROM),将其标准化为稳定指数(SPI)后比较四组内固定方式在四种状态下六个载荷方向上稳定性的差异。
结果:所有四组标本骨折模型的建立均较满意,T13-Ll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稳定性均显著性小于各自正常状态(P<0.01);四组内固定方式的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均能显著提高骨折模型在6个载荷方向上的稳定性(P<0.01),而且稳定性显著强于正常标本组(P<0.01),但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疲劳试验后四组标本在6个载荷方向上的稳定性均小于各自疲劳试验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只要保证螺钉在椎弓根及椎体内且伤椎螺钉避开骨折区域,螺钉的F角不会影响单节段固定的即时稳定性及疲劳后稳定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单节段内固定手术时,可以根据椎体骨折情况适当选择合适的F角。